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众怒难犯

众怒难犯

意谓众人的愤怒难以抵挡。公元前563年,子孔代替子驷主持郑国国政。为贵族和各级官吏起草了一个誓约,要求他们各按职守,奉公守法。贵族官吏及其子弟纷纷表示反对。子孔想杀掉他们。子产出来劝阻并要求他烧掉这个誓约。子孔不同意,说:“制定誓约是为了治国,不能因众人反对就烧掉它,这样就成了众人为政,国家就无法治理了。”子产说:“众人的愤怒是难以触犯的,单凭个人意愿办事也很难成功。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是十分危险的。不如烧掉誓约,使大家安定下来,你继续执政,众人疑虑也可以平息。专权独断不能成事,触犯众人就要惹祸,你一定要焚毁誓约。”子孔同意了,便在郑国城外焚毁誓约,大家的不满也就平息下来。

【出典】:

左传·襄公十年》:“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李特载记》:“弱而不可轻者,百姓也。今促之不以理,众怒难犯,恐为祸不浅。”


主谓 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语出《左传·襄公十年》:“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边震遐《秋鸿》:“~,不犯,最好。”△贬义。多用于劝诫不可做出引起众人共愤的事。


解释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大臣子驷因为兴修水利,侵占了五个家族的田地。于是这五个家族联合一些不得志的人发动了一场叛乱,杀死子驷,劫持了国君郑简公。幸亏子产、子孔等人临危不乱,攻打叛乱者盘踞的北宫,杀死叛乱者,解救出了郑简公。

随后,子孔掌握了国政。他制定盟书,规定官员们要各守其职,完全听从执政者的命令。大夫、官员们一看都不肯顺从。子孔非常生气,打算将他们全部诛杀。子产劝阻子孔,让他烧掉盟书。子孔不同意,说:“制作盟书的目的是用来安定国家,现在见大伙发怒就烧了它,这岂不是成了大家当政?如果这样国家可就难以治理了。”子产说:“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专权的愿望难以成功,这两样加在一起更是难以安定国家,这是一条危险之路。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家。这样你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大伙也能够安定,不也是可以的吗?专权的愿望不能成功,触犯众怒会发生祸乱,你一定要听我的话。”

子产一席话说服了子孔,子孔终于在东门外烧掉了盟书。大家的不满得以平息,郑国也重新安定下来。

例句

歹徒见被大家包围,知道众怒难犯,只好乖乖放下凶器,束手就擒。


【词语众怒难犯】  成语:众怒难犯汉语词典:众怒难犯

猜你喜欢

  • 桃李之教

    源见“树桃李”。指老师的教诲。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今日吉辰,来拜了先生。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偏正 承受师长的教诲。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今日吉辰,来拜了先生。学生自愧蒲柳

  • 百绝编

    源见“韦编三绝”。谓勤奋读书,刻苦治学。宋陆游《寓叹》诗:“老生读书百绝编,日晏忘食夜废眠。”

  • 归郭令威

    同“归辽鹤”。宋 萧豳《题汪水云诗卷》:“归郭令威空化鹤,度关老子偶乘牛。”

  • 落汤螃蟹

    喻处于死地。《五灯会元》:“云门偃曰:‘忽一日眼光落地,一似落汤螃蟹,手忙脚乱。’”偏正 掉进热汤里的螃蟹。螃蟹掉进热汤,蟹脚会拼命挣扎。比喻手忙脚乱。《景德传灯录·韵州文偃禅师》:“忽然有一日眼光落

  • 碧海桑田

    同“沧海桑田”。元冯子振《鹦鹉曲.洞庭钓客》曲:“算人间碧海桑田,只是燕鸿来去。”

  • 秦晋之缘

    同“秦晋之好”。元乔吉《金钱记》三折:“我与你成就秦 晋之缘何如?”见“秦晋之好”。【词语秦晋之缘】  成语:秦晋之缘汉语大词典:秦晋之缘

  • 梅福佯狂

    源见“吴市隐”。称变姓名隐居避世。清顾炎武《陆贡士来复述昔年》诗:“梅福佯狂名字改,子山流落鬓毛侵。”

  • 斗水活鳞

    源见“涸辙之鲋”。比喻得到微薄的资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明徐复祚《一文钱》五出:“闻说道卢家广施,我挈儿女从乡来至,但只愿斗水活鳞,敢指望千金布地?”主谓 比喻得到些微的资助而解燃眉之急。语本《庄子·外

  • 管埋舜祠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六《声音》:“昔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冷道舜祠下得笙,白玉管。知古以玉为管,后乃易之以竹耳。”后汉章帝时,曾在舜祠下发现白玉的笙,乃知古以玉制笙,后才用竹制造。后遂用为古乐失传

  • 水中月

    佛家语。以水中的月亮,并非实体,比喻一切事物本为空幻。《大智度论.初品.十喻》:“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诸法:指一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