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

指秦末会稽(guìjī桂基,治吴县,今江苏苏州)郡守(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殷通对项梁说:我听说先发动下手的就能制服敌人。后以此典泛指先下手取得主动以制服对方。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等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起义。这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长江以西的地方都造反了,这也是天要灭亡秦朝呀。我听说先发动下手的就能制服敌人,后行动的就被敌人所制服。我想要起兵,派您和桓楚为将。”

【出典】:

史记》卷7《项羽本纪》297页:“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例句】: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徐学诗传》:“盖嵩权力足以假手下石,机械足以先发制人。”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大马扁》16回:“然则足下因太后谋杀皇上,故先发制人,就要围颐和园,先谋杀太后吗?” 巴金《沉默集·丹东的悲哀》:“时间已经急迫了,我们应该先发制人。” 曲波《林海雪原》三:“剑波没等这位警长开口,便理直气壮的来个先发制人。” 张天民《创业》:“现在的情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是不得不发,我就要先发制人。”


偏正 发,发动。制,控制,制服。原指先下手,可以控制对方。后指先进攻,争取主动,打败对方。《汉书·项籍传》:“~,后发制于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28回:“他还怕那通判同他理论,却去~。”△多用于方法方面。→先声夺人 先下手为强 ↔后发制人


解释先下手取得主动权,以制服对手。

出处汉书·项籍传》:“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时也。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这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召唤项梁来商议大事,因为他一向认为项梁非常贤能。项梁说:“现在大江以西的地方都已经起来反秦,这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如果先下手,就能取得主动权,从而制服对手,如果后下手就会被别人所制约。”殷通叹息着说:“听说先生祖上是楚国世家,大将之后,我们发动反秦大事就靠您了。”项梁说:“吴地有个奇人桓楚,逃亡在大泽之中,人们不知道他的住处,只有项羽知道。”随后项梁出去,吩咐项羽拿着剑在外面等候。安排好后,项梁进来,对殷通说:“希望您召见项羽,让他接受使命去召唤桓楚。”殷通同意后,项羽走了进来,项梁向他使了个眼色,说:“行动!”于是项羽拔剑砍下了殷通的头。殷通左右的随从非常惊慌,发生骚乱。项羽又一口气杀了百十个人,把满衙门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站起来。控制住局势后,项梁就召集自己熟悉的官吏,调集兵员,任命大将,展开了反秦的斗争。

例句

比赛一开始,我们就先发制人,夺得了主动权。


【词语先发制人】  成语:先发制人汉语词典:先发制人

猜你喜欢

  • 漏多鱼

    同“多鱼之漏”。清黄遵宪《和钟西耘庶常津门感怀诗》之四:“始受一廛濠镜地,有明师早漏多鱼。”

  • 单父心

    源见“鸣琴化治”。称扬地方官吏清廉的爱民之心。唐刘得仁《送河池李明府之任》诗:“想得询民瘼,方称单父心。”

  • 罗隐题破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罗昭谏隐,新城人,博物能诗,……然性傲睨,好议评臧否,探隐命物,往往奇中。故至今杭人称前定不爽者,犹云‘罗隐题破’也。”唐罗隐博学能诗,然性情狂傲,好评议讥讽,又常猜测各

  • 乱点鸳鸯谱

    明代冯梦龙小说《醒世恒言》里,有《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为题的一篇。我国古代早有以鸳鸯喻指夫妻的习俗,鸳鸯谱则是婚姻簿。乔太守断案,不做实事求是的调查,而且发现自己错了还将错就错,把两对夫妻交互匹配,堪为

  • 管城公

    同“管城子”。宋黄庭坚《戏咏猩猩毛笔》:“政以多知巧言语,失身来作管城公。”【词语管城公】   汉语大词典:管城公

  • 大钓无钩

    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宋苏轼《壬寅二月有诏作诗五百言》:“闻道磻溪石,犹存渭水头。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

  • 肩摩毂击

    形容人多拥挤、都市热闹非凡。《战国策.齐策》:“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帏,挥汗成雨。”《史记.货殖列传》:“肩摩毂击。”毂:车轮中心的圆木,用以插轴。参见“挥汗成雨”条。见“毂击肩摩”。《梁

  • 拾紫

    同“拾青”。唐顾云《投刑部赵郎中启》:“偶学杀青,因思拾紫。”【词语拾紫】   汉语大词典:拾紫

  • 抱玉献

    源见“和氏之璧”。指奉献才艺或杰作。金元好问《古意》诗之一:“寂寥抱玉献,贱薄倡优陈。”

  • 汾阳之婿

    《旧唐书.郭子仪传》:“(子仪)子曜、旰、晞、咄、晤、暖、曙、映等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唐朝大将郭子仪,系功勋昭著之人。他本人屡被封升,直至汾阳王,所以后世称他郭汾阳。他的儿子八人及女婿七人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