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冒犯,违犯;韪,(wěi伟),是,对。冒天下之大不韪,形容冒犯了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公元前712年,息国发兵进攻相邻的郑国,结果大败而归。左丘明评论说,息侯犯了五大错误,犯了这“五不韪”,却去攻打别国,失败不是必然的吗?

【出典】:

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以是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例句】: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3《正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


述宾 冒,冒犯,不顾。不韪,不是,过错。冒犯天下人认定的最大的错误,指公然不顾公众舆论的反对,明目张胆地干坏事。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张贤亮《小说中国》:“而我就觉得他的胆识是历史上任何一位资产阶级的或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都不可比拟的,竟敢~,公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这一下子就站到了历史的最高点。”△一般作贬义。多用于形容人的举止行为方面。亦可反其意而用之,作褒义。→偭规越矩 明目张胆 为所欲为 ↔顺天应人。 也作“犯天下之不韪”、“冒大不韪”。


犯了人所公认的大错,谓之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冲犯、冒犯。《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单于……直冒汉围西北驰去。”颜师古注: “冒,犯也。”

“不韪”是什么意思呢?

“韪”,《说文·是部》释为 “是也”。段注: “荀爽 《对策》曰:‘五韪咸备。’韪与是义同,六书之转注也。”《汉书·叙传下》: “昭韪见戒。”颜师古注引张晏曰: “明其是者,戒其非也。”亦训 “韪”为 “是”。

因此,“不韪”即谓 “不是”, “不是”即不对、错误。 “大不韪”便是大错误、极大的不对。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便是犯了天下公认的大错。

语源 《左传·隐公十一年》: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杜预注: “息国弱。郑息同姓之国。言语相恨当明征其辞,以审曲直,不宜轻斗。韪,是也。”

春秋时期,弱小的息国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姓之郑国发生了争执,息君怀恨在心,不考虑出兵是否正当,不考虑本国有多大力量,不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不想想出兵有无理由,也不考虑动武有无罪责,就这样 “犯五不韪”而去攻打强大的郑国,其丧师失败不是很合乎情理的吗?

息国敢这样 “犯五不韪”,当然是咎由自取了。后世因此形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一语。


【词语冒天下之大不韪】  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汉语词典:冒天下之大不韪

猜你喜欢

  • 赋鵩

    同“贾生赋鵩”。指仕途失意。明陈汝元《金莲记.量移》:“赐环梦断,赋鵩还羞。”【词语赋鵩】   汉语大词典:赋鵩

  • 霄光可学

    《尚书大传》卷五:“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师旷曰:‘臣闻老而学者如执烛之明。执烛之明孰与昧行?’公曰:‘善。’”后遂以“霄光可学”指老年勤学。南朝 陈徐陵《谢敕赉烛监赏答齐国移文

  • 苍鹅

    同“狄泉苍鸟”。清王夫之《仿昭代诸家体.倪司徒元璐》诗:“怖鬼已勤悬紫蟹,冲天无望锢苍鹅。”

  • 锦雉如皋

    源见“如皋射雉”。谓才艺得以施展而赢得胜果。清蒋士铨《粉蝶儿.题陈其年先生填词图》套曲:“想当初复壁赵岐藏,别舍程婴保,亡笺在书城笔阵,锦雉如皋。”

  • 谮润

    《论语.颜渊》:“浸润之谮。”后以“谮润”指日积月累的谗言。《三国志.孙坚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词语谮润】   汉语大词典:谮润

  • 郦生狂

    源见“高阳酒徒”。泛指酒徒狂放不羁。元 赵孟?《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之一:“无酒难共陶令饮,从人皆笑郦生狂。”

  • 东窗消息

    同“东窗计”。明无名氏《精忠记.东窗》:“心事难凭枉致疑,夫人其实好心机。凭此黄柑无后患,东窗消息少人知。”见“东窗计”。【词语东窗消息】  成语:东窗消息汉语大词典:东窗消息

  • 石鲸鳞甲动

    《三辅旧事》:“池(昆明池)中有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相传秦始皇在宫中引渭水作昆明池,池中筑土为蓬莱山、豫章台,刻石为鲸鱼,达三丈长。可见声势气魄的恢宏。唐.杜甫《秋

  • 付之一哂

    付:给。 哂(shěn审):笑。指给以一笑,不予理会。沈文奎,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清太宗皇太极攻取遵化,沈文奎降清,被安置在文史馆内。沈文奎上奏:皇帝君王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奥妙在于《四书》,那

  • 清风两袖

    形容为官极清廉。明朱舜水《与诸孙男书》: “然汝曾祖清风两袖,所遗者四海空囊。” 参见:○两袖清风见“两袖清风”。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载于谦诗句:“~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词语清风两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