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

辕,车前驾马的车杠;辙,车轮在路上走过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而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后也用作表达背道而驰的意思。战国后期,魏王想攻打邯郸,魏臣季梁于外出途中得知此事,半路上便赶了回来。蓬头垢面也顾不得整理,便去见魏王说,我这次回来,在路上见到一个人驾车北行。告诉我他要到楚国去。我说,你到楚国,为什么却向北走?他说,我的马好。我说,你的马虽好,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啊。他又说,我的旅费充足。我说,旅费充足,但路却错了啊。他又说,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高。我说,这些条件越好,只能会离楚国越远。现在大王您要成就霸业,言行应当为天下人信服。如果倚仗国力强大,兵卒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来扩充疆土,抬高声望,只能离统一天下的目标越来越远,就好象那个人要去楚国但却向北走一样。

【出典】: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主,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例句】:

东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


并列 辕,车前驾牲口的长木。辙,车轮辗过的痕迹,指道路。本要向南走,车子却向北行驶。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背道而驰。张贤华《欲海沉浮》:“赵海生又一次发现两位主要领导,在重大问题上~,细究缘由,隐约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之外,更多的似乎还是深藏于工作分歧背后的恩恩怨怨,甚至还有个人权力与意气之争。”△贬义。批评根本方向错误的用语。→适得其反 ↔异途同归。也作“北辕南辙”、“北辙南辕”、“北辕适越”、“北辕适粤”、“北辕适楚”。


【典源】《战国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 (太) 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译】 战国时季梁对魏王说:“我今来见大王,在太行山遇见一人,正驾车向北走,他告诉我:‘我要到南方楚国去。’我说:‘你去楚国,为什么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好,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盘费足。’我说:‘盘费虽然足,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驾车人技术高。’这几方面越好,只能离楚国越远。”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行动与目的相反,不会达到目的。

【典形】 北辕失、北辙南辕、背南辕、南辕、适燕当北辕、之楚北首、北辙。

【示例】

〔北辕失〕 唐·韦嗣立《偶游龙门北溪》:“还悟北辕失,方永南涧田。”

〔北辙南辕〕 清·洪升《长生殿》:“枉了上下俄延,都做了北辙南辕。”

〔背南辕〕 金 · 元好问 《哀武子告》:“生气曾思作九原,迷涂争得背南辕。”

〔南辕〕 清·王夫之《和白沙》之二:“适燕而南辕,终身无返迹。”

〔适燕当北辕〕 宋·陆游《杂感十首》之六:“适燕当北辕,调瑟当解弦。”


【词语南辕北辙】  成语:南辕北辙汉语词典:南辕北辙

猜你喜欢

  • 相对如宾

    同“相敬如宾”。清李渔《慎鸾交.赠妓》:“我和他呵,避瓜防李,终朝相对如宾。”见“相敬如宾”。明·张岱《天保九如》:“齐眉举案,~。”【词语相对如宾】  成语:相对如宾

  • 废书而叹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序》:“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废书而叹,指因有所感而放下书叹息。《晋书.潘岳传》:“既仕宦不达,乃作《闲居赋》曰:岳读《汲黯传》至

  • 汉署香

    参见:含香

  • 而母婢也

    而:同“汝”,你。婢( ㄅㄧˋ bì ):女奴。 你的妈妈是奴婢。 古代骂人的话。语出《战国策.赵策三》;“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鲁迅《坟.论“他妈的”》:“经史上所见骂人的话,无

  •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明天一别,重重的山岳就会把我们分隔,在这茫茫的人世间,后会何时,又有谁能预料? 后多用作惜别之辞。语出唐.杜甫《赠卫八处士》:“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 世族

    《左传.隐公八年》:“官有世功,则有官族。”原谓先世有功之官族,后泛称世家大族。《列子.黄帝》:“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章炳麟《哀韩赋》:“故野不可有乔木兮,国亦不可有世族。”【词语世族】   汉语大

  • 针毡

    源见“如坐针毡”。喻境况困难。宋苏轼《迁居临皋亭》诗:“剑米有危炊,针毡无稳坐。”清李渔《慎鸾交.私引》:“我待把针毡强坐,当不的目光如火。”【词语针毡】   汉语大词典:针毡

  • 白牛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长者告诸子,言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法华经》用“白牛车”比喻佛教大乘——菩萨乘。后用为咏佛事之典。唐.修雅《闻诵法华经歌》:“句句白牛

  • 成汤开一面

    源见“网开三面”。泛言施行仁政。清张岱《西湖寻梦.玛瑙寺》:“安得成汤开一面,吉网罗钳都不见。”

  • 本不欲来

    《汉书.儒林.王式传》:“诏除为博士。既至,止舍中,会诸博士共持酒肉劳式。江公心嫉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又曰:‘何狗曲也!’式耻之,让诸生曰:‘我本不欲来,诸生强劝我,竟为竖子所辱!’遂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