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形容对方的阴谋、野心人人都很清楚。后来人们也单用“司马昭之心”表示人所共知的意向或野心。司马昭(211-265年),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之子,继承其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国政。高贵乡公曹髦于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任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曹髦眼看威权日去,不胜愤慨,便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人人都很清楚。我不能坐受其辱,今日当与你们一起讨伐他。”众人惧怕司马昭权势,不肯跟从。曹髦亲率数百名僮仆冲出宫门,为司马昭部下所杀。

【出典】: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卷4第144页:“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例句】: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俄国人的阴谋辣手,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 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假统一之名,行独霸之实。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


主谓 险恶的用心,已经人所共知。语出《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贬义。多用于描写险恶之心。→昭然若揭 ↔知人知面不知心神不知鬼不觉。也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省作“司马昭之心”。


解释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三国曹魏后期,司马懿总揽大权,他死后由儿子司马师继承其位,司马师死后,又由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继任大将军。司马氏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把持了曹魏国政,皇帝基本成了摆设。当时的少帝叫曹髦,他见皇帝的威势和权利一天天衰落,内心非常气愤。就秘密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以及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心思,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他废掉我而受辱,今天打算和你们杀出宫门一起去讨伐他。”王经认为司马氏久掌国权,人心已经归附于他,而且皇宫卫士量少力弱,不足与之抗衡,用武力反抗的事情应当重新加以详细考虑。曹髦掏出怀中的玉牌扔在地上,发誓说:“我已经决定。正打算豁出命去,死又有什么?何况如果成功还不一定死呢。”

王沈、王业赶紧跑出去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刚做好准备,曹髦就率领着几百个奴仆大喊着从皇宫中冲了出来。司马昭的部队遭皇帝呵斥,纷纷后退,曹髦手舞长剑,与司马昭的手下贾充奋勇作战。贾充手下一个叫成济的将领问贾充该怎么办,贾充怒斥道:“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天,还用问什么?”成济于是上前加入战斗,狠狠一刀,刺中曹髦,刀刃都从后面露出了脊背。

曹髦死后,司马昭又立曹奂为帝,继续控制曹魏政权。五年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曹奂,自立为王,建立了西晋。


【词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汉语词典: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猜你喜欢

  • 子桑饿

    同“子桑寒饥”。清唐孙华《寿周砾圃八十》诗:“商歌原宪寒,霖雨子桑饿。”

  • 梦入槐

    同“梦槐安”。元薛汉《和郑应奉杂诗》之六:“宦游梦入槐,宴坐柳生肘。”

  • 春申客屦

    同“春申珠履”。宋吴文英《瑞鹤仙.赠丝鞋庄生》词:“任真珠装缀,春申客屦,今日风流雾散。”

  • 画虎不成反类狗

    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没有画虎的本领,却要画虎,结果把虎画得象狗一样。比喻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好高骛远,不仅一无所成,反贻笑柄。明.吴承

  • 彼自咏桧

    参见:咏桧

  • 扇逐仁风

    源见“奉扬仁风”。谓地方官行使德政。唐张说《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诗:“扇逐仁风转,车随淋雨流。”

  • 牵彩

    结婚时,新娘初至门,婿出迎,傧相予以红绿连理之锦,两人各持一端入,谓之“牵彩”。清代翟灏《通俗编.仪节.牵彩》:引《戊辰杂钞》:“女初至门,婿迎之,相者授以红绿连理之锦,各持一头然后入,谓之通心锦。”

  • 白马公孙

    《史记.平原君列传》:“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汉.刘向《别录》:“公孙龙及其徒綦毋子之属,论‘白马非马’之辩,以问邹子。”《公孙龙子.迹府》:“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

  • 燕梦征兰

    《左传.宣公三年》载:郑文公有贱妾名燕姞,梦天使送她一支兰花,天使说:“我是伯儵,是你的祖先,把它作为你的儿子。因兰有国香,佩带着它,别人就会像爱兰一样地爱你。”不久以后文公果然让她侍寝,怀孕生了穆公

  • 阿堵

    同“阿堵物”。《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任是亲儿女,还随阿堵移。”清郁植《悲歌》:“吾曹意气耻阿堵,挥斥黄金贱如土。”【词语阿堵】   汉语大词典:阿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