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

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孙山应试,中得最后一名,若名在孙山之外,当然未被录取。后因称科考落榜为“名落孙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文场翻覆仗巡环,旅邸相逢往复还。无限牢骚歌当哭,个中滋味问孙山。”


主谓 孙山,人名。意思是考试落名或未被录取。语出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柳建伟《王金栓上校的婚姻》:“正是因为我太偏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才导致我语文考了全县第一,最后却~。”△贬义。多用于人的成绩方面。→功名蹭蹬 榜上无名 屡试不第 ↔名列前茅金榜题名 蟾宫折桂


考试落第被称为 “名落孙山”。

为什么如此言之?

宋·范公偁 《过庭录》记载说,吴人孙山, “滑稽才子也”。有年去他郡参加科举考试,有个同乡托他带其子一同赴考。结果,同乡之子考试失意,未被录取,而孙山有幸考中了,但却是最后一名( “缀榜末”) 。发榜后,孙山当然心怀喜悦,先自回家了。那位同乡问他 “其子得失”,孙山回答说: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没有直说 “你的儿子落第了”,而是委婉地说道: “我已是解名的最后一名,令郎却还在我的名后!”此真见其乃 “滑稽才子”。

科举时,乡试的第一名为 “解元”。 “解名”犹 “解额”。马端临 《文献通考·选举四》: “取诸科解名十分之三增进士额。”谓取各科解元十分之三以增加进士的名额。

“解元”由乡试产生,犹 “秀才”; 而后到 “省”里考试,考中者谓之 “举人”( 中举。明清时由乡试产生,唐制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之称) ; 最后为殿试,考中者为 “进士”( 及第。进士分三甲,头甲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

孙山前往他郡赴考而得中最后一名,故其名排在他之后者,谓之“名落孙山”。也就是说, “排名落在孙山之后”,其意当然是 “落榜”了。故今考试落榜,也可称为 “名落孙山”。


【词语名落孙山】  成语:名落孙山汉语词典:名落孙山

猜你喜欢

  • 胡琴捶碎

    同“胡琴击碎”。清祁寯藻《荐士诗答徐廉峰编修》:“胡琴捶碎亦何益,乃使江干野老悲此秋虫声。”

  • 戮专车骨

    同“后至之诛”。清吴伟业《廿五日偕穆苑先等游石公山》诗:“或负藏壑舟,或戮专车骨。”

  • 子敬琴

    同“子敬琴亡”。清王夫之《哭欧阳三弟叔敬沉湘》诗:“调孤雌霓休文句,哭碎灵床子敬琴。”清宋琬《祭沈少参岫阳》诗:“吁嗟子敬琴,弦亡真可掊。”

  • 爱博而情不专

    爱好过于广泛,感情就不能专一。语出唐.韩愈《与陈给事书》:“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明.李贽《焚书.书答.与友朋书》:“顾(虎头)发扬意多,平生惟不私己,以故相爱甚博

  •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见〔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其他 比喻心情刚强之人,变为非常柔顺。 晋刘琨为段匹䃅所拘,自知必死,为五言诗,赠其故吏卢谌云:“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孽海花》35回:“自从花翠琴嫁

  • 楚弓复得

    源见“楚弓楚得”。谓失物复得。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此图久已失去,乱后,里人于灰烬中得之,复归其家……楚弓复得,颇非偶然。”主谓 比喻失物复得。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6:“此图久已失去,乱后,

  • 大礼议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1522-1566年在位)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后,统治阶级内部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论争。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确定世宗生父朱祐杭(yuán元)的尊号。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明武宗

  • 鸣凤朝阳

    源见“凤鸣朝阳”。比喻贤臣得遇明君。宋范成大《刘德修少卿避暑惠山因便寄赠》诗:“鸣凤朝阳尺五天,匆匆忽过白鸥边。”见“凤鸣朝阳”。清·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文臣》:“李善感直言不讳,竟称~。”【词语鸣

  • 莼丝千里

    同“千里莼羹”。明张煌言《寄怀徐闇公年丈》诗:“莼丝千里犹无恙,那得君来共醉吟。”

  • 张融岸上船

    同“张融船”。清唐孙华《息庐诗》之四:“莫嫌室小常妨帽,也胜张融岸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