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注重大节,不拘细行事。吕端(935-1000年)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西)人。后晋时以父荫补官。入宋后,历知成都府、蔡州,升为枢密直学士。颇得太宗宠信,常被独召入宫。由于办事果断,为政清廉,宋太宗欲委任为相,征求大臣意见。有的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却说:“我看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并为此作钓鱼诗,其中两句意思是,垂钓不知水深浅,须问磻溪钓鱼人。将吕端比作了辅佐武王伐纣的姜尚。至道元年(995年)遂拜吕端为相。吕端出任宰相后,顾全大局,处事持重,以清简为务。他原与副宰相寇准平起平坐,如今先登相位,恐寇准不平,就主动请求与副宰相按日轮流主持政务。在一般问题上他很少参与论辩。一天,太宗以亲笔信命令大臣,以后有关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亦即政事堂,就设在其中)的公务,须经吕端详细核查后才可上奏。从此吕端更加谦让而不独断专行。但在大事上吕端毫不含糊,极其负责。如建立西夏政权的李继迁骚扰宋西部边境时,其母被擒获。太宗单独召见寇准与其商议,想杀掉她。吕端得知后奏明太宗,陈述利害,说明杀了李母并不能擒获李继迁,反而更坚定其叛逆的决心,不如善待她以招李继迁归顺。即使他不会立即投降,也可牵制住他的心。太宗听了拍着大腿赞道:“如不是你,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便立即采用了吕端的计策。后李母病死,李继迁不久也病死了,其子终于归顺了宋朝。

【出典】:

宋史》卷281《吕端传》9514至9515页:“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会曲宴后苑,太宗作‘钓鱼诗’,有云:‘欲铒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以属端。后数日,罢蒙正而相端焉。”

【例句】:

明·李东阳《锁继恩》:“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继恩一锁成鸿图。” 邹韬奋《糊涂假认真》:“这位省视学先生在总评里总算闭着眼睛说了几句‘好话’,也许可以用‘大事不糊涂’自慰,深叹生不逢时,不然也许还有宰相的资格!”


【词语吕端大事不糊涂】  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汉语词典:吕端大事不糊涂

猜你喜欢

  • 云泥之别

    源见“云泥”。比喻差别悬殊,一在高空一在地下。钱钟书《围城》八:“现在呢,他高高在上,跟自己的地位简直是云泥之别。”偏正 像云天和大地那样相差甚远。《后汉书·逸民传·矫慎》:“(吴苍)遗书以观其志曰:

  • 君家果

    《世说新语.言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即孔坦,字君平。夫子,对男

  • 喷有烦言

    纷争辩论多而不息。《左传.定公四年》:“会同难,喷有烦言,莫之治也。”会同:诸侯间的会盟。是说会议时意见不一,众说纷纭,难于决断。喷( ㄗㄜˊ zé 责):议论;争论。【词语喷有烦言】  成语:喷

  • 越乡感

    同“越乡忧”。清王士禛《张员外园亭送金山人归越》诗:“客有越乡感,抱琴辞上京。”

  • 指腹成亲

    参见:指腹为亲见“指腹为亲”。【词语指腹成亲】  成语:指腹成亲

  • 遥山眉

    同“远山眉”。宋吴文英《声声慢.饯魏绣使泊吴江为友人赋》词:“泪雨横波,遥山眉上新愁。”

  • 娥影

    源见“嫦娥奔月”。指月光。唐鲍溶《上阳宫月》诗:“学织机边娥影静,拜新衣上露华沾。”【词语娥影】   汉语大词典:娥影

  • 杨花离人泪

    宋.苏东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是苏轼咏柳的杰作,用拟人化手法既写柳又写离情,把杨花飘落比作离人抛洒之泪。后常以此语喻写离别

  • 秋声

    秋季时,西风撼动万物的肃杀声音。北周庾信《周谯国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宋代欧阳修有《秋声赋》。【词语秋声】   汉语大词典:秋声

  • 刚褊自用

    见“刚愎 自用”。宋·苏轼《提举玉局观谢表》:“~可谓小忠,猖狂妄行,乃蹈大难。”【词语刚褊自用】  成语:刚褊自用汉语大词典:刚褊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