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

呕:吐;沥:滴。比喻穷思苦索,费尽心血。分别出自唐李贺的事迹和韩愈的诗句中。参见“锦囊佳句”和“忘形交”条。史载,李贺每日外出归来,其母便让婢女探囊中,见所写纸多,便怒道:“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作罢呀!”韩愈在《归彭城》一诗中则有“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的句子。后人遂把二者合称为“呕心沥血”。

【出典】:

新唐书》卷203《文艺下·李贺传》5788页:“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又,韩愈《归彭城》:“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例句】:

叶圣陶《抗争》:“我的舞台,几年在这里呕心沥血的戏,现在被撵下来了。”


并列 沥血,滴血。形容用心过度,费尽心思。邓贤《中国知青梦》自序3:“写作是一种~的劳作,恐怕仅仅趋名或者趋利都无法忍受这种劳作的艰辛和寂寞……”△褒义。多用于文艺创作方面,有时也指倾吐真情或怀抱赤诚。→冥思苦想 苦心焦思 ↔无所用心 百无聊赖。 也作“呕心滴血”、“呕心吐胆”、“呕出心肝”、“呕心镂骨”。


费尽心机、辛劳至极谓之 “呕心沥血”。

“呕”谓 “吐”。“呕心”,把心呕吐出来。“沥”谓 “滴”。《说文·水部》: “沥,漉也。一曰水下滴沥也。”“沥血”,把血滴干净。因此,“呕心沥血”就是心血费尽之意。

此语形成,源自唐代诗人李贺。

李贺自幼聪颖,七岁能诗。他每次出门的时候,总骑头小毛驴,书僮背个口袋跟着。一想到好的诗句,便立即写下来装进口袋。所以每次回到家时,口袋里都装满了纸条。

他母亲心疼而又恼怒地说: “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新唐书·李贺传》) 他自己也说过: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意思是说,写出一首长诗,会反复思虑而把衣襟都搞破了; 写出一首短诗,白发也要搔断几根。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赞颂他说: “刳 ( kū) 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归彭城》) 意思是说他挖出心肝当作纸,滴出血来写好诗。

他母亲说他 “呕心”,韩愈誉他 “沥血”,后世依此便形成 “呕心沥血”一语,比喻做事或为文穷思苦索、心机费尽之意。


【词语呕心沥血】  成语:呕心沥血汉语词典:呕心沥血

猜你喜欢

  • 月娥

    同“嫦娥”。唐孟郊《看花》诗之一:“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亦借指月亮。五代牛希济《临江仙》词:“箫鼓声稀香烬冷,月娥敛尽弯环。”【词语月娥】   汉语大词典:月娥

  • 楚相衣冠

    《史记.滑稽列传》:春秋时楚相孙叔敖有大功于楚,死后其子生活很困难。优孟知道这个情况后便“为孙叔敖衣冠”,装成孙叔敖的样子,扮演给楚王看。楚王及大臣们以为是孙叔敖再现,不由得念及孙的功绩,从而优待了孙

  • 抟翼万里

    源见“鲲鹏展翅”。比喻志向远大,奋发有为。《花月痕》四六回:“激浊扬清,人才辈起。独有虬髯,抟翼万里。”

  • 之乎者也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中:“太祖皇帝(赵匡胤)将展(展据它本改)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赵普字则平,宋时蓟人)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祇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

  • 渔翁得利

    同“鹬蚌相持,渔人得利”。郭沫若《屈原》五幕:“后来他又骂他愚弄国王,愚弄南后,想离间齐国和楚国的邦交,好让秦国来渔翁得利。”茅盾《虹》八:“你看,这里也挂着渔翁得利图。”见“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清

  • 三刖

    同“三献三刖”。唐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诗:“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

  • 鹦鹉言

    唐.朱庆余《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诗人通过两位美人“不敢言”是因为在“鹦鹉前头”。鹦鹉会学舌,要传话,处于一个罗网密布的恐怖世界,连说话的自由也没

  • 江东父老

    源见“不肯过江东”。指故乡德望辈分高的人。多用于愧而无颜相见的情形之下。明无名氏《鼓掌绝尘.月集》:“只是今日束手空归故土,怎么重见江东父老?”偏正 江东家乡的父老乡亲。指故乡的亲人。明·胡文焕《跃鲤

  • 宝屏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桉、厕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传说汉武帝曾在桂宫设厕宝屏风、七宝床等四样宝物。后以“宝屏”代指宫廷中的屏风。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 乐毅书

    《史记.乐毅传》:乐毅降赵,“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夏侯玄曰:‘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知机合道,以礼始终者与’!”战国时,燕将乐毅遭疑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