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封疆大吏

封疆大吏

明代专指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是明代行省中平行的三个最高权力机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掌一方的军政大权,所辖卫所隶属五军都督府,由兵部统辖。凡遇朝廷吉凶大事,上奏表时,序衔于三司之首。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是一省的最高行政权力机构。至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1426-1435年)初年,除两京外,全国设十三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是一省的最高司法机构。其职责是纠劾官邪,止息奸暴,平定狱讼,洗雪冤抑,以振扬风纪,澄清吏治。都、布、按三司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类于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故称封疆大吏(按:清代封疆大吏另有解释)。

【出典】:

明史》卷90《兵志二》2195页:“当是时,都指挥使与布、按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

【例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42回:“连升带保,不到二十年功夫,居然做到封建大吏,在湖北巡抚任上,也足足有了三个年头。” 清·马其昶《〈濂亭集〉序》:“朝廷置封疆大臣,率取材曾门。” 吴晗《况钟和周忱》:“周忱从公元1430年任江南巡抚,一直到1451年,前后共21年,是明朝任期最长的封疆大员。”


偏正 封疆,拥有的疆域。统治某一区域的大官。明清指巡抚、总督等官员。《官场现形记》46回:“且说这位钦差姓童,表字子良,原籍山西人氏。乃是两榜出身,由部曹外放知府,一直升到~。”△多用于称大官方面。


【词语封疆大吏】  成语:封疆大吏汉语词典:封疆大吏

猜你喜欢

  • 霓裳羽衣舞

    源见“霓裳羽衣曲”。依霓裳羽衣曲所编的舞蹈。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霓裳羽衣舞》,始于开元,盛于天宝,今寂不传矣。”元白朴《梧桐雨》二折:“今日新秋天气,寡人朝回无事,妃子学得《霓裳羽衣舞》,

  • 亡命之徒

    亡:逃亡。命:即“名”。亡命:脱离户籍或改名。徒:人。原指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后也指不顾性命,违法作恶的人。郭彦(?-569年),太原阳曲(山西太原北)人。宇文泰任为虞部郎中。北周代魏,任澧州(今

  • 锦囊诗袋

    源见“锦囊佳句”。指收藏诗作的袋子。明康海《中山狼》二折:“谁曾见这锦囊诗袋,却遮藏的虎党狐侪。”

  • 夹山书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六:“前澧州夹山善会禅师法嗣(注:法嗣,佛教禅宗称继承衣钵的弟子),澧州乐普山元安禅师,……寻之夹山卓庵(卓庵,立庵也),后得夹山书,发而览之,不觉竦然,乃弃庵至夹山礼拜。

  • 巢由

    巢父和许由二人的合称。相传二人均为唐尧时的隐士。尧曾欲让位于二人,皆不受。语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西汉清名之士薛方以精通经书,行为高尚闻名于世,他曾任郡掾祭酒,王莽用安车去迎聘薛方。薛方对前来的使

  • 东观之殃

    汉.刘向《说苑.指武》:“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于东观之下,门人闻之趋而进,至者不言,其意皆一也。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后至,趋而进曰:‘夫少正卯者,鲁国之闻人矣,夫子始为政,何以先诛之

  • 秦璧归

    同“完璧归赵”。宋范成大《次韵虞子建见咍赎带作醮》:“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间关秦璧归。”

  • 拔旗易帜

    指韩信派汉兵奇袭赵军营寨,拔去赵军旗,换上汉军红旗,使赵军心大乱,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后以此典比喻推翻别人,取而代之。汉王刘邦派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兵数万攻打赵国(今河北地区)。赵王歇和主将陈馀,聚集

  • 博簺亡羊

    源见“臧穀亡羊”。比喻不专心本业而招致失误。宋陆游《行饭至湖上》诗:“只道诗书能发冢,岂知博簺亦亡羊。”

  • 骄奢淫泆

    泆:放荡。指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泆,所自邪也。”《晋书.杨骏传》:“杨骏阶缘宠幸,遂荷栋梁之任,敬之犹恐弗逮,骄奢淫泆,庸可免乎?”《宋史.蔡攸传》:“攸罪不减乃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