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强弩之末

强弩之末

弩(nǔ努):利用机械力量射箭之弓弩。此典指强劲弓弩射出之箭,飞行到最后就没有力量了。后以此典比喻本来很强大的力量,到最后衰微,起不了作用。汉武帝时,北方匈奴(游牧民族)派人来汉请求和亲(少数民族首领与汉族封建王朝为达到某种政治意向而通婚),汉武帝交给群臣讨论,有的大臣认为汉朝与匈奴和亲,不过几年,匈奴就违背盟约,不如起兵攻击他。御史大夫(管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仅次于丞相之中央最高长官)韩安国说:“到千里以外去作战,军队不能取得胜利。现在匈奴凭借军马之充足,怀着禽兽般之贪心,迁移如同群鸟快飞,难以制服。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不能认为广阔,拥有它的人众不能算作强大,从上古起就不内属为汉人。汉军到几千里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能以全面优势来制服汉军之弱点。况且强弩发射之箭飞行到末程,箭头也穿不过薄绢了;猛烈狂风吹到最末尾,风力吹不起鸿雁的羽毛。并不是开始不强劲,而是到最后力量衰弱了。进攻匈奴不便利,不如实行和亲。”群臣发言的多数附和韩安国,于是汉武帝允许实行和亲。此典又作“强箭射鲁缟”、“强弩末”、“力穷鲁缟”。

【出典】:

史记》卷108《韩长孺列传》2861页:“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倚恃)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上古不属(不内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pí疲,通“疲”),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最终),矢(箭)不能穿鲁缟(gǎo稿,鲁国出产之一种白色生绢,以轻薄著称);冲风(猛烈狂风)之末,力不能漂(通“飘”)鸿毛(鸿雁羽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例句】:

汉·班固《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唐·韩愈《荐士》:“青冥送吹嘘,强箭射鲁缟。” 宋·范成大《廛居久不见山》:“俸余强弩末,家事空囊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者也。” 明·李东阳《送宋民止绵州学政》:“力穷鲁缟心犹壮,望入蓬山路始难。”


偏正 弩,古代用扳机射箭的弓。末,射程的末梢。强劲的箭,射过一定的射程,便没有杀伤力了。比喻强大的力量已衰竭,不能起什么作用了。语本《史记·韩长孺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作“强弩之末”。鲁迅《伪自由书》后记:“礼拜六派文人之在今日,已不敢复以‘礼拜六’的头衔相号召,盖已至~的时期了!”△贬义。 用于形容力量。↔势不可当。也作“强弩末势不能穿鲁缟”、“强弩之极”。


【典源】 《史记·韩长孺列传》:“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 (pi),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汉书·韩安国传》亦载,作“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今译】 汉代韩安国字长孺,在朝廷上论述与匈奴和战事宜时讲,汉军跋涉数千里去与匈奴作战,人马疲惫。犹如强劲的弓弩射出的箭,飞到最后连鲁地的薄绸子也穿不透; 猛烈的风,刮到最后连鸿毛也吹不动。这是因为末尾的力量已变衰弱之故。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本来强大的力量已经微弱。

【典形】 力穷鲁缟、强箭射鲁缟、强弩末。

【示例】

〔力穷鲁缟〕 明·李东阳《送宋民止绵州学政》:“力穷鲁缟心犹壮,望入蓬山路始难。”

〔强箭射鲁缟〕 唐·韩愈《荐士》:“青冥送吹嘘,强箭射鲁缟。”

〔强弩末〕 宋·范成大《廛居久不见山》:“俸余强弩末,家事空囊涩。”


【词语强弩之末】  成语:强弩之末汉语词典:强弩之末

猜你喜欢

  • 雁使

    源见“雁足书”。指传送书信的人。唐乔知之《从军行》:“宛转结蚕书,寂寞无雁使。”【词语雁使】   汉语大词典:雁使

  • 渔阳挝

    同“渔阳掺挝”。宋苏轼《兴龙节侍宴》诗:“幅巾起作《鸜鹆舞》,叠鼓谁掺《渔阳挝》?”

  • 刻木当严亲

    源见“丁兰刻木”。称誉人孝敬父母。三国 魏曹植《灵芝篇》:“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 孺子可教

    孺(rú儒):小孩子。此典指老人对张良说:你这个小孩子可以教导。后以此典用作赞扬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张良在桥上散步,有位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要张良拾起,并给他穿上,张良照话做过,老人笑着

  • 龟符

    《黄帝出军决》:“〔黄帝〕伐蚩尤……到盛水之侧,立坛祭以太牢,有元龟衔符从水中出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所得梦符也,广三寸,长一尺,于是黄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后遂用作称颂帝王顺应天命

  • 乘轩

    源见“乘轩鹤”。乘坐大夫的车子。后用以指做官。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虽有乘轩之赏,未为之动也。”【词语乘轩】   汉语大词典:乘轩

  • 邛关九折

    源见“王尊叱驭”。借指极险之路。唐 辛常伯《军中行路难》诗:“邛关 九折无平路,江水双源有急流。”

  • 鸡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

  • 毡雪

    源见“苏武节”。表示坚贞不屈。明张煌言《复伪总督郎廷佐书》:“〔忠贞之士〕所图者国恨家仇,其所期待者豪杰事功,圣贤学问,故每毡雪自甘,胆薪弥厉,而卒以成功者,古今以来何可胜数。”【词语毡雪】   汉语

  • 十日留

    同“十日饮”。清张问陶《送家鹤坪太守之任河南》诗:“临岐苦勉三馀学,痛饮难为十日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