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戴凭夺席

戴凭夺席

源见“谈经夺席”。称誉人学识渊博,胜人一筹。《野叟曝言》一四八回:“贡禹弹冠,事因人就;戴凭夺席,志刚已成。”


【典源】 《太平御览》 卷二一九引《东观汉记》 曰:“戴凭,字次仲,为侍中,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故京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后汉书·戴凭传》亦载。

【今译】 后汉戴凭,字次仲,年十六岁即征为博士,拜郎中,后又拜为侍中。元旦百官朝贺聚会,光武帝让群臣能解说经义的互相辩论,经义有不通的,就夺去他的座席给通的人,戴凭于是重叠坐了五十余席。因而京都传言:“解经不穷戴侍中。”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博学精通,论辨过人。

【典形】 重席、重茵、戴凭席、夺席、通经戴侍中,折戴凭。

【示例】

〔重席〕 唐·骆宾王 《上郭赞府启》:“味道弹冠,望横经于重席。”

〔重茵〕 唐·元稹《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方将期于万石,曾不待夫重茵。”

〔戴凭席〕 清·黄遵宪《感怀》:“戴凭席互争,五鹿角屡折。”

〔夺席〕 唐·李商隐《道士胡君新井碣铭》:“郄元帅之诗书,那宜夺席?”

〔通经戴侍中〕 唐·李商隐《今月二日不自量度》:“处剧张京兆,通经戴侍中。”

〔折戴凭〕 清·唐孙华《寿座主讲学仇先生》:“说易排王弼,谈经折戴凭。”


猜你喜欢

  • 如风过耳

    同“秋风过耳”。《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吾日冀汝美,勿得敕如风过耳。”见“东风吹马耳”。《二刻拍案惊奇》卷22:“把好言语~,一毫不理,只依着自己性子行去不改。”【词语如风过耳】  成语:如风过耳

  • 鸿爪春泥

    同“鸿爪雪泥”。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苕生乃寄余诗云:‘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见“鸿爪雪泥”。清·袁枚《随园诗话》卷1:“苕生乃寄余诗云:‘~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词语鸿爪春

  • 登蓬瀛

    同“登瀛洲”。明高启《感旧训宋军咨见寄》诗:“大欲干万乘,献策登蓬 瀛。”【词语登蓬瀛】   汉语大词典:登蓬瀛

  • 晋接

    《易.晋》:“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后以“晋接”称接见。明叶宪祖《鸾鎞记.合鎞》:“晋接才休,雨余暮春,闺阁且欢娱。”【词语晋接】   汉语大词典:晋接

  • 偃月

    同“偃月堂”。宋林景熙《杂咏十首酬汪镇卿》之十:“权臣坐偃月,弃官如飘蓬。”【词语偃月】   汉语大词典:偃月

  • 德馨神歆

    《尚书.周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忝稷非馨,明德惟馨。”《尚书》中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李斯上书中有“王者不郤众庶。”都是颂扬王者有容纳贤才之德。后遂用为帝王纳贤之典。唐.韩愈《孟生

  • 莼羹点豉

    同“莼羹下豉”。清郑燮《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之四:“买得鲈鱼四片腮,莼羹点豉一尊开。”

  • 莫予毒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予毒也己。苏吕臣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王率陈、蔡等国的军队围攻宋国,宋向晋求救。第二年晋文公派兵进攻楚的盟国曹

  • 素侯

    源见“千树封侯”。指虽无爵禄封邑而生活享受可比王侯的人。宋苏轼《和刘长安题薛周逸老亭》:“虽辞功与名,其乐实素侯。”【词语素侯】   汉语大词典:素侯

  • 告朔饩羊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西周时期,诸侯每月初一规定应祭祀祖庙,祭时要用活羊。这一奴隶制社会的礼制,到春秋时期,自鲁文公始,诸侯便不亲临祭祀,只是送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