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文翁化蜀

文翁化蜀

文翁是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年轻时勤奋好学,通晓《春秋》。汉景帝末年出任蜀郡太守。他为政推崇仁教,重视教化,他看到蜀地偏远,民风鄙陋,决心加以诱导。从郡、县内挑选聪明能干的十几位年青官吏,亲自培养训练,然后保送到京城长安去深造,就学于博士。学成之后,回到郡中加以重用。文翁还在成都兴建官办学校,为当地培养人材,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他们的从政才干。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蜀地民风教化大为改观,在长安太学求学的蜀地学生和文化发达的齐鲁地区的学生人数差不多相等了。在汉武帝时,朝廷下令让全国各郡都设立学校,就是首先由文翁开的头。后以此典称颂地方官吏办学教化、治理有方。

【出典】:

汉书》卷89《循吏传·文翁传》3625、3626、3627页:“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才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例句】:

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文翁讲肆之堂,英灵雾集。”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前贤。” 唐·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 唐·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唐·贯休《闻知赴成都辟请》:“文翁还化蜀,奕幕列鹓鸾。” 唐·樊宗师《蜀绵州越王楼》:“既令富庶能,千万惭文翁。” 唐·羊士谔《书楼怀古》:“何独文翁化,风流与代深。” 宋·柳永《一寸金》:“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 宋·梅尧臣《魏屯田知楚州》:“正迟文翁化,从来楚俗轻。” 明·何景明《送盛斯征巡抚四川》:“征南诸葛筹先定,化蜀文翁事更宜。” 清·宋琬《送张蔚生明府之任剑州》:“讲学文翁今再睹,勒铭张载有新题。” 清·薛时雨《题吴仲山督望三益斋诗稿即送赴川督任》:“文翁化俗只循吏,司马发难多卮词。” 清·范驹《绣带宜春·寿夏镜川学师五十》:“江涯,片帆来乍,是郑虔官职,文翁教化。”


猜你喜欢

  • 黥阵

    《史记.黥布列传》:“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秦末英布(受黥刑后称黥布)起义,是善战的勇将,他反叛汉高祖,会战于甀,列阵如同项羽一样,十分严谨。后遂用为称美才能之典。唐.杜

  • 郢城篇

    同“郢中曲”。唐李群玉《送郑京昭之云安》诗:“送君扬楫去,愁绝郢城篇。”【词语郢城篇】   汉语大词典:郢城篇

  • 向秀心

    同“向笛悲”。清徐夔《闻笛有忆》诗:“谁将清夜桓伊笛,吹入山阳向秀心?”

  • 枚皋谈笑

    汉代班固《汉书.枚乘传》附《枚皋传》:“(枚)皋辞赋中自言为赋不如相如,又言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骫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凡可读者不二十

  • 大煞风趣

    同“大杀风景”。郭沫若《〈孔雀胆〉故事补遗二》:“三十未嫁,不近情理,如作为再醮亦无根据,且觉大煞风趣,因此我仍照原拟未改。”见“大杀风景”。郭沫若《〈孔雀胆〉故事补遗》2:“三十未嫁,不近情理,如作

  • 可与适道,未可与权

    可以同他达到某种成就,未必可以同他通权达变。 表示通权达变是治学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三国志.魏志

  • 鲤鱼

    源见“鱼传尺素”。代称书信。唐元稹《贻蜀.张校书元夫》诗:“劝君便是酬君爱,莫比寻常赠鲤鱼。”亦借指传递书信者。唐孟浩然《送王大校书》诗:“尺书能不吝,时望鲤鱼传。”【词语鲤鱼】   汉语大词典:鲤鱼

  • 识曲遇周郎

    源见“周郎顾”。谓喜遇有真知卓识的高明者。唐湛贲《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因书记事》诗:“识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

  • 攀髯

    源见“乘龙出鼎湖”。谓追随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唐元稹《为令狐相国谢赐金石凌红雪状》:“臣职司复上,恋切攀髯,方当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惧。”清 钱德震《送白学士祭告孝陵及南岳》诗:“攀髯千古事,归胙百官

  • 冷如冰霜

    见“冷若冰霜”。浩然《艳阳天》:“一见爸爸那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肚子里的话儿,全都跑个没影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