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汗流浃背

汗流浃背

大量出汗,湿透背脊,形容恐惧、惊惶时的状态。浃:湿透。《后汉书.伏皇后纪》:“(曹)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胜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虎贲:宫廷卫士。浃:亦作“洽”。一作“汗牛洽背”。


主谓 大汗淋漓,湿透背脊。多用于形容十分紧张或惊恐。《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自后不敢复朝请。”邓贤《中国知青梦》:“他~,胸脯起伏,火辣辣的太阳放肆地炙烤他骨骼凸起的背脊。”△多用于形容人惊惧的样子。→汗如雨下 汗流浃体 挥汗如雨 ↔天寒地冻。也作“汗出浃背”、“汗出洽背”、“汗出沾背”、“汗流夹背”、“汗流洽背”、“浃背汗流”、“流汗浃背”。


解释浃:遍,满。指汗出得多,湿遍脊背。也常用来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

出处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曹)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东汉末年,汉献帝迁都到了许昌。但从此开始,皇帝只是空守皇位而已,皇帝的护卫和侍从,没有一个不是曹操的朋党、故旧、姻亲。议郎赵彦曾经向汉献帝陈述时弊,提出自己的对策,遭到曹操的憎恶而被杀害。类似的事情很多,汉献帝和许多老臣都非常气愤,但又无可奈何。

曹操有一次因事进入殿中见汉献帝,汉献帝忍不住内心的气愤,对他说:“你若能辅佐我,就好好地对待我;若不然,请你开恩把我废了吧。”曹操听了大惊失色,跪地恳求,请求让自己出去。因为汉代旧有的制度规定,三公佩戴兵器朝见天子时,要命令虎贲勇士持刀挟持在他的两侧。曹操出殿之后,环顾左右,已经吓得汗水湿遍了脊背。从此以后,曹操再也不敢前去当面朝见汉献帝了。

在《汉书·王陵传》中还有一个与之相似的“汗出洽背”。讲的是西汉初,陈平和周勃诛杀了吕氏,保全了汉室,立刘恒为汉文帝。陈平认为周勃在平定诸吕中功劳最大,就建议文帝拜周勃为右丞相,自己退居左丞相。过了一段时间,文帝亲政时问周勃:“天下一年判决多少犯人?”周勃答不出来。文帝又问:“国家一年的收支情况如何?”周勃又答不出来,以至于“汗出洽背”。文帝这时就问陈平,陈平的回答让文帝很满意。罢朝后,周勃觉得自己确实不如陈平,就辞掉了官位,由陈平一人当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近义汗流满面

例句

我们一抵达曼谷机场,立即被扑面而来的热浪包围,个个汗流浃背,真正领略到了泰国的热。


【词语汗流浃背】  成语:汗流浃背汉语词典:汗流浃背

猜你喜欢

  • 金投暮夜

    源见“四知金”。指暗中行贿。清洪昇《长生殿.贿权》:“全凭仗金投暮夜,把一身离阱穴。”

  • 蛙一部

    同“两部鼓吹”。宋黄庭坚《和师厚郊示里中诸君》:“江橘千头供岁计,秋蛙一部洗朝酲。”

  • 敷粉何郎

    参见:面如敷粉

  • 杨朱路

    同“杨朱泣歧路”。泛指歧路,分别的路。北周庾信《别张洗马枢》诗:“君登苏武桥,我见杨朱路。”明 汤式《普天乐.友人为人所诬赴杭》曲:“袖拂庾公尘,人上杨朱路。”【词语杨朱路】   汉语大词典:杨朱路

  • 问奇字

    源见“载酒问奇字”。谓从人受学或向人请教。唐韩愈《题张十八所居》诗:“端来问奇字,为我讲声形。”

  • 樗里多智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与惠王异母。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秦人谚曰:‘力在任鄙,智则樗里。’”后用为咏出众智慧者的典故。唐李瀚《蒙求》:“樗

  • 雪鸿往迹

    同“鸿爪雪泥”。清赵翼《题周山茨观察老圃秋容图》诗:“弹指俄惊三十春,雪鸿往迹不堪论。”

  • 东维

    源见“骑箕尾”。泛指东方。唐方干《送人游日本国》诗:“波涛含左界,星斗定东维。”【词语东维】   汉语大词典:东维

  • 击筑

    《战国策.燕策三》载:荆轲赴秦行刺秦王,燕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唇齿辅车

    源见“虢灭虞亡”。喻互相依存、利害相关的双方。郭沫若《赠朝鲜同志》诗:“援朝抗美为和平,唇齿辅车事理明。”并列 比喻休戚相关。晋·孙楚《为石苞与吴王书》:“外失辅车唇齿之援,内有毛羽零落之渐。”△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