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漆身吞炭

漆身吞炭

指豫让在身上涂漆,变成浮肿癞(lài赖)疮。喉咙吞火炭,使声音沙哑,伺机行刺,以为友人报仇。后以此典比喻义士毁容舍身复仇,报答知遇之恩。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初事范氏、中行氏,不显名。又为智伯家臣,受尊宠。智伯攻打赵襄子,赵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合谋消灭智伯。豫让要为智伯报仇,乃改变姓名为判刑之人,充苦役,潜入赵襄子宫中修理厕所,带刀行刺,被赵襄子发现,释放他。豫让又漆身吞炭,改变音容面貌,使人不能辨认,再暗伏桥下行刺赵襄子,马惊,又发觉豫让。豫让自知不免,要求赵襄子给空衣服,用剑刺几下。赵襄子给空衣服,豫让跳起用剑三次刺空衣服,说道:“我可以报答智伯于地下了!”于是用剑自杀。此典又作“吞炭漆身”、“豫让国士”、“赵厕”、“炭欲吞”、“斩空衣”、“吞炭”、“豫让桥”、“击衣”、“漆身”。

【出典】:

史记》卷86《刺客列传·豫让》2519,2520,2521页:“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晋大夫范吉射)及中行氏(晋大夫中行寅),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襄子、荀瑶、六卿中势力最强),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晋大夫赵毋恤),赵襄子与韩(晋大夫韩康子)、魏(桓子)合谋灭智伯。”“豫让遁逃山中,”“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卒(shì试,通“释”)去之。”“豫让又漆身为厉(lài赖,通“癞”,癞疮。膝有毒,接触皮肤多患浮肿癞疮),吞炭为哑(yǎ雅,吞炭坏嗓,使声音沙哑),使形状不可知,”“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汾桥,今山西太原市境)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是)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大义之(认为他有义气),乃使(派遣)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毋丘俭传》裴松之注:“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实佩荆卿黄金之赐,窃感豫让国士之分矣。” 江淹《别赋》:“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 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六:“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宋·黄庭坚《见子瞻粲字赋诗》:“忠言愿回天,不忍学吞炭。” 明·李攀龙《义士李国卿归骨长山》:“风色田横馆,寒云豫让桥。” 清·徐乾学《北征》之六:“程婴存祀义,豫让报恩心。” 清·纳兰性德《咏史》之二:“一死难酬国士知,漆身吞炭只赠悲。” 清·黄景仁《烈士行》:“击衣呼豫让,向风刎田光。” 清·刘震《易水歌》:“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并列 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生癞疮,吞下木炭,改变嗓音。为报答知己或报深仇大恨,不惜自残以达目的。语出《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我自愿~,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须歃血为誓。”△褒义。用于表示处事方式方面。→卧薪尝胆 ↔乐不思蜀。 也作“吞炭漆身”。


【典源】《战国策·赵策一》:“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扦,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 (lai),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史记·刺客列传》亦载,知伯作“智伯”。

【今译】 晋国豫让是智伯的门客,很受智伯信用。赵襄子灭掉智伯后,用他的头作为饮器。豫让逃脱,发誓为智伯报仇。先是变姓名,为刑徒,入宫中修厕所,想刺杀襄子,但被襄子捉住,又放掉。豫让又用漆涂身,使身上长满癞疮,去掉须眉,彻底改变自己的容貌,装成乞丐,但还是被其妻听出了他的声音。于是豫让又吞炭把声音弄沙哑。他伏在襄子必经的桥下,准备行刺,襄子过桥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这次襄子不再放他,派兵士将他围住。豫让请求襄子允许用剑刺击他的衣服,然后自杀。襄子答应了,于是豫让拔剑向前跳了三步,大呼:“我可以报答智伯了!”用剑刺击襄子之衣,然后伏剑而死。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义士舍身复仇,报答知遇之恩。

【典形】 击衣、漆身、漆身吞炭、炭欲吞、吞炭、豫让报恩、豫让国士、豫让桥、斩空衣、赵厕、漆涂身、豫让声消、形容变尽。

【示例】

〔击衣〕 清·黄景仁《烈士行》:“击衣呼豫让,向风刎田光。”

〔漆身〕 清·刘震《易水歌》:“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漆身吞炭〕清·纳兰性德《咏史》之二:“一死难酬国士知,漆身吞炭只增悲。”

〔炭欲吞〕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六:“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

〔吞炭〕 宋·黄庭坚《见子瞻粲字赋诗》:“忠言愿回天,不忍学吞炭。”

〔豫让报恩〕 清·徐乾学《北征》之六:“程婴存祀义,豫让报恩心。”

〔豫让国士〕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实佩荆卿黄金之赐,窃感豫让国士之分矣。”

〔豫让桥〕 明·李攀龙《义士李国卿归骨长山》:“风色田横馆,寒云豫让桥。”

〔斩空衣〕 唐· 李白 《东海有勇妇》:“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赵厕〕 南朝梁·江淹《别赋》:“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


【词语漆身吞炭】  成语:漆身吞炭汉语词典:漆身吞炭

猜你喜欢

  • 宓子弦歌

    同“宓子弹琴”。清袁枚《虞山小住赠许芝田明府》诗:“宓子弦歌宜小邑,许由家世本无民。”

  • 天笑

    旧题汉.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嘘(注:开口笑);矫出而脱误

  • 玄都观

    源见“前度刘郎”。观在长安 崇业坊。后亦泛指道观。明叶宪祖《鸾鎞记.秉操》:“好将金谷楼中女,改作玄都观里仙。”【词语玄都观】   汉语大词典:玄都观

  • 龟支床足

    指南方人重视乌龟长寿及其使用价值。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南方有一位老人用乌龟支垫床脚,过了二十多年,老人死了,移开床来看,乌龟还活着没有死。这是因为乌龟有运行元气及导引养生的方法。后以此典

  • 园吏梦

    源见“庄周梦蝶”。形容恍惚莫辨。唐戴叔伦《赠韦评事儹》诗:“是非园吏梦,忧喜塞翁心。”

  • 忧心如醉

    心怀忧虑,如喝醉酒。 形容忧心深切。语出《诗.秦风.晨风》:“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后汉书.刘宽传》:“宽常于坐被酒睡伏,帝问:‘太尉醉耶?’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唐.骆

  • 谪仙

    借指文才出众的人。宋梅尧臣《回首青龙呈谢师直》诗: “气沮心衰计欲睡,梦想先到蘋渚前。与君无复更留醉,醉死谁能为滴仙。” ●唐魏颢《李翰林集序》: “故宾客贺公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 《新唐书·李白

  • 非非想

    源见“想入非非”。指意念进入玄妙境界。唐寒山《诗》之二一五:“假使非非想,盖缘多福力。”亦指不切实际的幻想。康有为《寄赠王幼霞侍御》诗:“焰摩欢乐非非想,博望幽忧故故疑。”【词语非非想】   汉语大词

  • 触蛮

    源见“蛮触交争”。指为小事而争斗者。骆鹏《感怀》诗:“鼙鼓频年摇海岳,触 蛮何日判雌雄?”【词语触蛮】   汉语大词典:触蛮

  • 过庭交分

    源见“孔鲤趋庭”。指与人同学。唐杜牧《寄宣州郑谏议》诗:“再拜宜同丈人行,过庭交分有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