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指秦始皇下令焚烧诗书、坑死儒生之事。后以此典比喻毁灭文化、迫害读书人的种种暴政。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即嬴政,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时,庄襄王死,立为秦王。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亲政后,镇压嫪毐叛乱。次年,免吕不韦相职。任用李斯,并派王翦等大将进行统一战争,十七年(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前221年)共十年时间,消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称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为始皇帝。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咸阳宫召开一次集会,大臣及博士各谈自己不同之政见,丞相李斯说:“我请求让史官将不是秦国记载的史书一律烧毁。不是博士官所职掌,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统统送交地方官一并烧毁。有敢于两人谈论《诗》、《书》的处死。借古非今的杀死全部家族。官吏知情而不检举的同罪。命令下达30天不烧书的,处以黥刑,充军边疆,夜筑长城,昼侦敌情。所不烧的书,只是医药、占卜、种植之书。如果有想要学习法令的,就以官吏为师。”秦始皇同意,并下令执行。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卢生、侯生说能取秦始皇所寻求之仙药,同时在下面议论朝政,并谈对秦始皇为人的看法,便逃走了。秦始皇派人在儒生和方士中追究,便派御史全部审讯这些人,使他们互相告发,于是秦始皇亲自判决违犯法禁的460多人的死罪,全部活埋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让全国都知道,以惩戒后人。”此典又作“儒坑”、“填于坑阱”、“秦皇灭学”、“秦灰”、“焚书”、“焚坑”、“坑灰未冷”、“秦坑”、“书劫”、“秦焚”、“秦燔”。

【出典】: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54、255、258页:“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qíng情,古刑,在犯人脸上刺字,涂上墨)为城旦(劳役名称。白天守卫,晚上筑长城,一般以四年为期)。所不去者,医药、卜筮(shì是,古代占卜,用龟甲称卜。用蓍草茎占卜称为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例句】:

三国魏·曹植《文帝谏》:“崩乐灭学,儒坑礼焚。二世而歼,汉氏乃因。” 晋·潘岳《西征赋》:“儒林填于坑阱,诗书炀而为烟。” 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秦皇灭学,星琯千年。” 唐·刘禹锡《松滋渡望硖中》:“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唐·元稹《献荥阳公诗》:“逸礼多心匠,焚书旧口传。”

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屋壁余无几,焚坑逮可伤。” 唐·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销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金·元好问《李长源》:“方为骚人笺楚些,更禁书客堕秦坑。” 明·袁宏道《祇园理藏完》:“书劫何须怨祖龙,南寮师弟北师公。” 清·赵翼《题棕亭见和长篇》:“岂无郢唱能飞雪,未到秦焚已化烟。” 清·黄遵宪《感怀》:“劫灰出秦燔,六籍半残缺。”


并列 指秦始皇焚烧天下书籍,坑杀儒生之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三十五年,侯生、卢生亡去。始皇闻亡,大怒,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孔安国《古文尚书序》:“秦始皇灭先代典籍,~。”△贬义。 多用于政治方面。 →坑儒焚典 ↔千金市骨 礼贤下士。也作“燔书坑儒”、“焚典坑儒”、“坑儒焚书”。


【典源】《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又“ (侯生、卢生) 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今译】 秦始皇命群臣辩论今古之是非,丞相李斯认为不可“道古以害今,虚言以乱实”,请求将不是秦修的史书都烧掉,不是有关的博士官,天下人有私自收藏诗、书、百家论著的,都必须交到地方官处烧毁。有敢于谈论诗书的斩首示众,以古非今者杀全族。如果官吏知情不举与之同罪。令下后三十日仍不烧,发配为筑城的罪徒,保留不烧的,只有医药、占卜、种植的书籍。有想学习法令的,以官吏为老师。秦始皇同意。后来儒士侯生、卢生又借故逃亡,始皇闻讯大怒,将诸儒生逮捕下狱,由御史审问,诸生互相告发,犯法者一共四百六十余人,都在咸阳被活埋,并通告天下。

【释义】 后以此典指毁灭文化、残害读书人的种种暴政。

【典形】 焚阬、焚书、秦燔、秦焚、秦皇灭学、秦灰、秦坑、儒坑、诗书炀、书劫、秦灰荡、不喜儒、埋秦坑、诸儒坑尽、秦余。

【示例】

〔焚阬〕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屋壁余无几,焚阬逮可伤。”

〔焚书〕 唐·元稹《献荥阳公诗》:“逸礼多心匠,焚书旧口传。”

〔秦燔〕 清·黄遵宪《感怀》:“劫灰出秦燔,六籍半残缺。”

〔秦焚〕 清·赵翼《题棕亭见和长篇》:“岂无郢唱能飞雪,未到秦焚已化烟。”

〔秦皇灭学〕 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秦皇灭学,星琯千年。”

〔秦灰〕 唐·刘禹锡 《松滋渡望硖中》:“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秦坑〕 金·元好问《李长源》:“方为骚人笺楚些,更禁书客堕秦坑。”

〔儒坑〕 三国·曹植《文帝谏》:“崩乐灭学,儒坑礼焚。二世而歼,汉氏乃因。”

〔诗书炀〕 晋·潘岳《西征赋》:“儒林填于坑阱,诗书炀而为烟。”

〔书劫〕 明·袁宏道《祗园理藏完》:“书劫何须怨祖龙,南寮师弟北师公。”


【词语焚书坑儒】  成语:焚书坑儒汉语词典:焚书坑儒

猜你喜欢

  • 投水石

    《文选.李康〈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后因以“投水石”比喻臣下上言受到君王赏识。唐窦牟《元日

  • 司马昭之心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曹髦传》:“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后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曹髦在位时,大将军司马昭掌握军政大权,一心想篡夺帝位),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

  • 锦鳞

    同“锦鳞书”。宋蔡伸《风流子》词:“无奈锦鳞杳杳,不渡横塘。”清陈维崧《好事近.丙辰早春得云间张洮侯寅冬所寄书》词:“春水锦鳞通,忽把故人墨迹。”【词语锦鳞】   汉语大词典:锦鳞

  • 空谷白驹

    源见“白驹空谷”。比喻隐居的贤士、友人。元范梈《谢冷架阁春日东麓见怀》诗:“空谷白驹消息迟,东风杨柳万烟丝。”偏正 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幽谷中放着一匹骏马不被使用。比喻不能任用贤能。也比喻十分难得的事物。

  • 犁生骍角

    《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邢昺疏:“杂文曰犁。骍,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贱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曰:‘譬若杂文之犁牛生

  • 瞻前顾后

    瞻望前面,回顾后面,比喻做事谨慎,考虑周到。后也用以比喻顾虑过多,行事犹豫不决。屈原道,考察历史而又展望未来啊!我完全弄清了人生之途径。坏人怎能信用啊!坏事岂能放纵?【出典】:《楚辞·离骚》:“瞻前而

  •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友:交朋友。尚:同“上”。 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追论古代的人物。 形容人立志高远。语出《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

  • 殡攒

    《礼记.丧大记》:“君殡用輴,攒至于上,毕涂屋。”后以“殡攒”指别作屋舍停放灵柩,以待迁葬。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如士旅力稍厚者,棺率朱漆,又信时日,下葬尝远,且惜殡攒之费,多停柩其家,亦不设涂

  • 肥轻

    同“肥马轻裘”。唐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明 寓山居士《鱼儿佛》一出:“你道是本分内营生,胜随身田万顷,为甚把杀心儿换个肥轻。”【词语肥轻】   汉语大词典:肥轻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傭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傭者笑而应曰:‘若为傭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此指低飞徘徊之小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