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记》卷三十引南朝 齐 刘澄之《梁州记》:“梁州县界有雁塞山,传云此山有大池水,雁栖集之,故因名曰雁塞。”后以“雁塞”泛指北方边塞。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山连雁塞,野接龙坰。”宋裴湘
同“蕉隍鹿”。清钱谦益《蝶梦》诗:“莫辨蕉隍讼,何因鼠穴车?”
源见“绝妙好辞”。隐语,谓好辞。指优美的文辞。清黄遵宪《浪华内田九成以所著名人书画款识作绝句》之四:“外孙虀臼始曹娥,后起辞工数老坡。”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后以“谈瀛”谓谈论海外之事。清黄遵宪《为何翙高兵部题象山图》诗:“叩门海客偶谈瀛,发箧《阴符》或论兵。”又《再述》诗:“万国谈瀛惊创见,八方
源见“唾面自干”。谓待人宽容忍让。明李东阳《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面受娄公唾,身无董氏弦。”
唾沫之余。清代江藩《汉学师承记.江永》:“考永学行乃一代通儒,……然所著乡党图考,四书典林,帖括之士,窃其唾余,取高第、掇巍科者数百人。”后因以“拾人唾余”,比喻意见或言论是他人之点滴余绪,微不足道。
《尸子.君治》:“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总章,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此皆所以名休其善也。”殷人称天子听政之所。后亦泛指帝王听政之所。唐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今陛下方御宝图,以临阳馆。”【词语阳馆】
源见“网开三面”。借指朝廷赦罪宽刑。明张景《飞丸记.故旧存身》:“徼惠商王祝网,幸恩宽三面高翔。”
《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原谓蓄积深厚,后引申以谓阅历丰富,资格老。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但
主谓针的尖对着麦穗上的芒刺。比喻双方的尖锐对立。[例]两人都是火爆性情,凑到一块,意见不同,便是~。△多用于描写对立方面。→针锋相对 ↔针芥相投【词语针尖对麦芒】 成语:针尖对麦芒汉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