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班荆道故

班荆道故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初,楚伍参(伍子胥的曾祖父)与蔡大师子朝(即公子朝,文公之子)友,其子伍举(伍子胥的祖父,名椒举)与声子(子朝之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为申公而仁(获罪逃亡),楚人曰:‘伍举实送(护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布荆草代席而坐)相与食,而言复故(返回楚国的事)。”

春秋时,伍举与公孙归生(即声子)是好友。王子牟因获罪逃亡后,伍举因受牵连而逃奔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声子也将去晋,二人在郑郊相遇,扯草铺地,坐在上面,边吃东西边攀谈。

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宋.赵抃《芳草》诗:“古渡班荆客,长堤走马人。”


连动 班,铺开。铺开荆条,坐在上面叙谈往事。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46首:“丁丑春,高轩来白下,小具壶觞,~。”△用于形容老友相逢,共叙旧情。也作“班荆道旧”。


【典源】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申公而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今译】 春秋时楚国伍举 (又名椒举)与声子交好。伍举娶王子牟之女为妻,子牟因申公而逃亡。伍举由于送他获罪,于是出奔郑国,打算再逃往晋国。声子将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外相遇,把荆草铺在地上,边吃边议论如何返回楚国之事。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交谊深厚,相遇而畅叙旧情。

【典形】班荆、感椒举、席地班荆。

【示例】

〔班荆〕 南朝梁·江淹《别赋》:“可班荆兮增恨,惟樽酒兮叙悲。”

〔感椒举〕唐·李德裕《夏晚有怀平泉林居》:“春阙悲子牟,班荆感椒举。”

〔席地班荆〕 清·杨潮观《灌口二郎初显圣》:“你看山坡平厂,可就此席地班荆,割鲜野飨,洒落他一回者。”


【词语班荆道故】  成语:班荆道故汉语词典:班荆道故

猜你喜欢

  • 雨态云踪

    源见“巫山云雨”。指男女欢爱。《金瓶梅词话》八回:“当初奴爱你风流,共你剪发燃香,雨态云踪两意投。”【词语雨态云踪】  成语:雨态云踪汉语大词典:雨态云踪

  • 蛇珠

    源见“隋侯之珠”。珍珠。比喻卓越的才华。唐刘禹锡《送周鲁儒赴举诗》:“自握蛇珠辞白屋,欲凭鸡卜谒金门。”【词语蛇珠】   汉语大词典:蛇珠

  • 魏家

    同“魏紫”。元 刘壎《天香.次韵赋牡丹》词:“雨秀风明,烟柔雾滑,魏家初试娇紫。”【词语魏家】   汉语大词典:魏家

  • 从谏如转圜

    转圜( ㄩㄢˊ yuán ):转动圆体器物。比喻便易迅速。 顺从规劝好象转动圆体器物一样。 表示接受意见非常爽快。语出《汉书.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颜师古注:“转圜,言其顺

  • 避贤路

    《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载:晏子对曰:“臣愚,不能复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后以“避贤路”谓避位让贤。《晋书.元帝纪》:“帝遣使谓敦(王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

  • 温故知新

    指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吸取历史经验,认识现在。这是孔子一贯提倡的学习方法。他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作老师了。【出典】:《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

  • 乐不蜀思

    同“乐不思蜀”。清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此间国极乐,乐不故蜀思。”

  • 鼎湖龙髯

    源见“乘龙出鼎湖”。借指已故帝王。唐李峤《汾阴行》:“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

  • 赵普进梅谏

    宋元无名氏戏文《赵普进梅谏》,戏文已佚,仅存残曲三支。元.王德信《赵光普进梅谏》杂剧,今佚。元.梁进之《赵光普进梅谏》杂剧,今佚。宋代宰相赵普曾进梅谏君,正史不录,戏文又佚,故事未详。元.汤式套曲〔南

  • 徐邈圣

    同“徐邈圣贤酒”。宋苏轼《赠孙莘老七绝》之六:“时复中之徐邈圣,无多酌我次公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