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眼中钉

眼中钉

亦作“眼中疔(dīng丁)”。出自五代后唐赵在礼的事迹。赵在礼(885-946年),字翰臣,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唐同光年间为效节指挥使。后因军变帮助唐明宗即帝位,任邺都留守、兴唐尹,后又历任滑州、沧州、兖州、同州、襄州等镇节度使。清泰三年(936年)又任宋州节度使。他在宋州时做了许多不法事情,百姓深受其苦。后调任别处,宋人听说后十分高兴,互相祝贺道:“眼中拔钉,真让人高兴啊!”赵在礼得知这种情况,为了报复宋人,便要求继续留在宋州,并下令在宋州境内,每口交钱一千,号“拔钉钱”。

【出典】:

新五代史》卷46《杂传第三十四·赵在礼传》504页:“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既而复受诏居职,乃籍管内,口率钱一千,自号‘拔钉钱’。”

【例句】: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3折:“你还道负屈高声,你所事无成,见兄弟,心头刺,眼中疔。” 明·杨慎《古今风谣》:“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岐途》:“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


偏正 比喻最憎恨的人。语本唐·冯贽《云仙杂记·拔丁钱》:“赵在礼在宋州,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永兴,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中:“初,丁逐,京师为之语曰:‘欲得天下宁,当拔~;欲得天下好,莫如招寇老。’”△贬义。用以比喻造成极大威胁的人。→肉中刺 ↔掌上明珠


生活中最憎恨的人被称作 “眼中钉”。眼中有 “钉”、肉中有“刺”,这是令人十分痛苦而难以忍受的事,所以对其无比痛恨。很显然,“眼中钉”只是个比喻之词。眼中如果真有 “钉”,那还了得吗?

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这种比喻从何而来呢?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宋州当刺史,贪赃枉法,对老百姓十分苛刻,他办事不在 “理”而只 “在礼”( 像他的名字一样) ,人们非常憎恨他,把他比作 “眼中钉”。后来,他终于被朝廷罢了官。消息一传开,老百姓真是弹冠相庆,互相祝贺,都说:“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此后, “眼中拔钉”便成为 “眼中钉”这一惯用语而流传下来。

宋真宗时,参政丁谓擅权,曾罢黜贤相寇准。当时有童谣流传,说道: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 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钉”与 “丁”同音,很明显指的是丁谓; “寇老”自然是指寇准了。事见明·杨慎 《古今风谣》。


【词语眼中钉】  成语:眼中钉汉语词典:眼中钉

猜你喜欢

  • 另楚寒巫

    源见“巫山云雨”。谓夫妇或情人分居两地,孤单寂寞。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孤帏冷簟,难辞白发于北堂;另楚寒巫,更撇红颜于别闼。”并列 另,孤,单。楚,楚怀王。寒,冷清。巫,巫山神女。战国楚·宋玉《

  • 汉东珠

    同“隋侯之珠”。隋侯封于汉东之国,故称。清顾炎武《松江别张处士壳王处士炜暨诸友人》诗:“欲将方寸报,惟有汉东珠。”【词语汉东珠】   汉语大词典:汉东珠

  • 大德不逾闲

    闲:木栏。引申为界限。 古时儒家认为人的大节要符合周礼,不能超越这个界限。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三国志.魏志.陈群传》:“(陈)群上疏曰:‘夫大人动合天地,

  • 之罘朱雁

    之罘(fú福):即芝罘,山名,在今山东烟台。太始三年(前94年)二月,汉武帝在游历东海登之罘山的行程中,捕获了一只朱红色的大雁,视之为祥瑞之物,当时写了一首《朱雁之歌》。后以此典咏帝王出巡或颂太平盛世

  • 分我杯羹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当此(楚汉相争)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载牲之礼器),置太公(刘邦之父)其上,告汉王(刘邦)曰:‘今不急下(赶快投降),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

  • 双鲤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用“双鲤”、“双鱼”指书信。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挟持赴唐州》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宋.王安石《次韵酬吴

  • 猎狗烹

    同“烹狗藏弓”。《史记.淮阴侯列传》:“野兽已尽而猎狗烹。”

  • 钟室之祸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传》载:楚 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诱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后因以“钟室之祸”指功臣遭忌被杀。清昭梿《啸亭杂录.转庵和尚》:“今天

  • 彩笔

    源见“江淹梦笔”。指绚丽的文笔。宋贺铸《青玉案》词:“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清顾炎武《京阙篇》诗:“小臣摇彩笔,几欲拟张衡。”【词语彩笔】   汉语大词典:彩笔

  • 摇尾乞怜

    摇动其尾以乞求别人垂怜,形容人的卑屈求媚之态。唐代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俛:同“俯”。帖:同“贴”。连动 像狗一样摇着尾巴,请求怜悯。比喻卑躬屈膝地谄媚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