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祸起萧墙

祸起萧墙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东汉.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异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孔子认为:鲁大夫季孙要攻打颛臾(鲁国的附庸),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春秋时宫室门前的屏风)的里面,比喻宫廷中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后遂用为危机内伏之典。

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诗:“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主谓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火墙,喻指内部。祸患发起于内部。语本《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国侵则害加黎庶,德败则 ~。”△贬义。多用于形容灾祸发自内部。→同室操戈变起萧墙。也作“祸发萧墙”、“祸兴萧墙”、“衅发萧墙”、“衅起萧墙”、“祸生萧墙”、“祸稔萧墙”、“萧墙之祸”、“萧墙祸起”。


【典源】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今译】 春秋鲁国季孙氏准备攻打鲁的附庸小国颛臾。孔子认为,首先应将自己国内治理好,那样周围的小国自然会归附。因此季孙氏的忧虑,应该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 古代宫室分隔内外的当门短墙,即照壁。)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典形】 祸起萧墙、萧墙、萧墙祸、萧墙衅起、衅起萧墙。

【示例】

〔祸起萧墙〕 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萧墙〕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都邑迁徙,宗庙崩坏,衅起他族,事在萧墙。”

〔萧墙祸〕 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算人生几何,惊头颅半皤,怕干惹萧墙祸。”

〔萧墙衅起〕 明·汤显祖《南柯梦记》:“感天知,萧墙衅起再有谁? 可怜故国迁移。”

〔衅起萧墙〕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以荆轲刺举,时值乱离,衅起萧墙,遂终非命。”


【词语祸起萧墙】  成语:祸起萧墙汉语词典:祸起萧墙

猜你喜欢

  • 甘棠遗爱

    源见“召公棠”。旧时对已卸职的地方长官的颂词。《冷眼观》七回:“做父母官的能爱民如子,替百姓伸冤理屈……地方上绅民无以为报,就公众捐建这座去思碑,以为甘棠遗爱的纪念。”偏正 甘棠,木名,即棠梨。遗,留

  • 哺糟歠醨

    《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后以“哺糟歠醨”比喻效法时俗,随波逐流。唐刘知幾《史通.核才》:“哺糟歠醨,俯同妄作;被褐怀玉,无由自陈。”并列 比喻随波逐流。语本《楚辞·渔父》:“

  • 逾墙钻穴

    同“钻穴逾墙”。指男女偷情。《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兄留丽人独居,难保无逾墙钻穴之事。”见“钻穴逾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彼妇之~,密会悲欢,何异狐之冶荡乎?”【词语逾

  • 负公鼎

    源见“伊尹荷鼎自进”。谓任宰相之职。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二四:“高堂委金玉,微缕悬千钧。如何负公鼎,被夺笑时人。”【词语负公鼎】   汉语大词典:负公鼎

  • 帝虎移形

    同“帝虎”。元 鲜于必仁《折桂令.书》曲:“亥豕讹传,鲁鱼误辨,帝虎移形。”

  • 槛外长江空自流

    槛( ㄐㄧㄢˋ jiàn ):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 看栏外长江,依旧滔滔东流。 慨叹人事变迁,而长江依然如故。 古人对景伤怀之辞。语出唐.王勃《滕王阁序》:“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橘奴

    源见“千头木奴”。橘树或橘子的别称。唐杜甫《驱竖子摘苍耳》诗:“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金 张子羽《寿张和滑益之》诗:“病眼只贪书味永,渴心频梦橘奴香。”【词语橘奴】   汉语大词典:橘奴

  • 絺纩

    絺:细葛布,夏天的衣服。纩:丝绵,冬天的衣服。后人因以“絺纩”指代夏冬、暑寒节候。唐代张说《登九里台是樊姬墓》诗:“诗书将变俗,絺纩忽弥年。”【词语絺纩】   汉语大词典:絺纩

  • 郝氏书囊

    源见“晒腹”。比喻诗书满腹。唐卢照邻《七日绵州泛舟诗》序:“边生经笥,送炎气以濯缨;郝氏书囊,临秋光而曝背。”

  • 桑榆之礼

    源见“桑榆”。指乡党序齿尊老之礼仪。唐欧阳詹《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后一日,遂有东湖亭之会。公削桑榆之礼,执宾主之仪,揖让升堂,雍容就筵。”【词语桑榆之礼】  成语:桑榆之礼汉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