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

原意是指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因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后则泛指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荀卿认为,事物的名称并不是本来就合宜的,而是由人们互相约定一个名称,约定了,用惯了,就认为这一个名称是合宜的,而与约定的名称不同的就认为是不合宜的。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大家约定用这一名称命名这一实物,用惯了,也就成了它的名字了。名字无好坏之分,只要明白易懂、不易产生误解,就是好名称。

【出典】: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例句】:

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并列 约定,共同议定;俗成,因大家的习惯而自然形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风俗,最初由一些人相约命定,沿用既久,遂为社会公认。语出《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刘心武《京漂女》:“‘京漂’之间有些~的‘漂规’,凡还没出道尚在挣扎中的‘漂哥’‘漂妹’常常互献信息,以备选用,也算是相濡以沫,‘有饭大家吃’,一种人际温情吧。”△多用于社会习俗或事物名称方面。→相沿成习


解释指某种名称或习惯,因广大群众长期习用,为社会所公认而固定下来。

出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韩非子、李斯皆其学生。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撰成《荀子》一书,表达了自己在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在《荀子·正名》篇中,荀子探讨了确定事物名称的原则。他认为,事物的名称本有好多种叫法,至于哪种最合适,本身并没有什么道理。事物是通过约定的方式为之命名的,大家都承认的,就是合适的。不同于大家的约定,不为大家所承认的,就是不合适的。

近义相沿成习

例句

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


【词语约定俗成】  成语:约定俗成汉语词典:约定俗成

猜你喜欢

  • 瓦窑

    清.褚人获《坚瓠集》:“无锡邹光大连年生女,俱招翟永龄饮。翟作诗曰:‘去岁相招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召;作诗上覆邹光大,令正原来是瓦窑。’”《诗经.小雅.斯干》称生女孩后,使之“弄瓦”,即让她玩纺砖,以

  • 楚甸供王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管仲责楚使臣曰:“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

  • 顾荣羽扇

    同“顾荣扇”。清黄景仁《淮上夜发因忆壬辰之冬》诗:“东山宾从南州客,顾荣羽扇桓伊笛。”【典源】《晋书·顾荣传》:“属广陵相陈敏反……明年, 周与 (顾) 荣及甘卓、纪瞻潜谋起兵攻敏。荣

  • 公幹卧漳滨

    同“公幹病”。宋戴复古《寄湖州杨伯子监丞》诗:“宛如公幹卧漳滨,枕上穷吟过一春。”

  • 庄舄吟

    同“庄舄越吟”。北周庾信《小园赋》:“屡动庄舄之吟,几行魏颗之命。”唐李白《赠崔侍御》诗:“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词语庄舄吟】  成语:庄舄吟汉语大词典:庄舄吟

  • 战多

    《周礼.夏官.司勋》:“战功曰多。”后以“战多”指战功。《新唐书.契苾明传》:“李敬玄征吐蕃,明为梅海道经略使,以战多,进左威卫大将军。”【词语战多】   汉语大词典:战多

  • 读书萤

    源见“囊萤照读”。指照明读书的萤火虫。唐杜甫《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诗:“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 随驾隐士

    指虽然隐居但却有意于做官的人。出自唐卢藏用之事迹。参见“终南捷径”条。卢藏用早年隐居山中,但却希望能够出来做官,因此被人称做是“随驾隐士”。【出典】:《新唐书》卷123《卢藏用传》4378页:“始隐山

  • 石火电光

    《景德传灯录.怀楚禅师法嗣》:“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石火电光,已经尘劫。’”后因以“石火电光”比喻时光短促。清钱泳《履园丛话.阅古》:“沧海桑田五百载,石火电光一刹那。”《儿女英雄传

  • 明目张胆

    明目:睁亮眼睛。张胆:放开胆子。原形容有胆识,敢做敢为。后来词义转变,形容公开地,毫无顾忌地做坏事。王敦(266-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导从父兄,出身士族。西晋末年,助琅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