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比喻言行不一或互相抵触。韩非子在批评儒家之徒称颂尧舜而其立论却自相矛盾时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硬,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它。又夸自己的矛,我的矛锋利无比,任何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将会怎样?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回答不上来了。

【出典】: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

【例句】: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李业兴传》:“卿言岂非自相矛盾。”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观孟坚纪、志所言,前后自相矛盾者矣。” 宋·王观国《学林》7《言行》:“圣贤言行,要当顾践,毋使自相矛盾。”


主谓 ①比喻言行前后相互抵触。语本《韩非子·难势》:“客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王林《叱咤风云》:“已经冲进大门口的群众听到胖官员~的回答,忍不住大笑了起来。”②内部的争吵、冲突。《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贬义。多用于描写处事方面。


解释矛:长矛,用来刺杀的武器。盾:盾牌,用来防御的武器。常用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yù,卖)楯(同“盾”,盾牌)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人既卖矛又卖盾。当他卖自己的盾牌时,他夸赞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卖自己的矛。这时他又夸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穿。”有人听到了这两句话,于是就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因为不能戳穿的盾和无物不能刺穿的矛,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

例句

如果没有真正下功夫,仅靠“剪切、粘贴、复制”弄出来的论文难免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甚至主要观点都自相矛盾。


【词语自相矛盾】  成语:自相矛盾汉语词典:自相矛盾

猜你喜欢

  • 绝蹯

    《战国策.赵策三》:“魏魀谓建信君曰:‘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后遂以“绝蹯”喻做事权衡轻重,不因小失大。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

  • 妒女泉

    参见:妒妇津【词语妒女泉】   汉语大词典:妒女泉

  • 云间陆生

    借指才士。唐钱起《送河南陆少府》诗: “云间陆生美且奇,银章朱绶映金羁。” 参见:○云间陆士龙

  • 玄豹

    源见“南山雾豹”。指怀才畏忌而隐的人。五代谭用之《寄徐遗》诗:“好向明庭拾遗事,莫教玄豹老泉林。”【词语玄豹】   汉语大词典:玄豹

  • 啖蔗

    《世说新语.排调》载:顾恺之吃甘蔗,先从梢部吃起。别人问他为何这样吃法,他回答说:“渐入佳境。”唐.韩愈《答张彻》诗:“初味犹啖蔗,遂通斯建瓴。”后因以“啖蔗”为情况愈来愈好的典故。宋.李弥逊《将至徽

  • 累骑

    《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仲容借客驴著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曰:‘人种不可失!’即遥集之母也。”按,“借客驴”,《晋书》卷四十九《阮咸传

  • 铸铁成大错

    同“铸成大错”。清黄遵宪《三哀诗.唐韨臣明经》:“铸铁成大错,引刀还自戕。”

  • 鸢堕

    同“鸢跕”。宋陆游《久病灼艾后独卧有感》诗:“计出火攻伤老病,卧闻鸢堕叹蛮烟。”元刘诜《题文山衡阳跃马图》诗:“重瞳悲歌泣虞美,伏波眼穿鸢堕水。”【词语鸢堕】   汉语大词典:鸢堕

  • 觅戴逵

    源见“访戴”。谓访友。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情会招车胤,闲行觅戴逵。”

  • 春老

    唐岑参《喜韩樽相过》诗:“三月灞陵春已老,故人相逢耐醉倒。”后以“春老”谓晚春。宋欧阳修《仙意》诗:“沧海风高愁燕远,扶桑春老记蚕眠。”【词语春老】   汉语大词典: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