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西河筑馆

西河筑馆

左传.昭公十三年》载称,春秋时,晋国与齐、宋、卫、郑、曹、邾、莒等国会盟于平丘(地在今河南省封丘县东南四十里)。晋人听信邾、莒的控诉(《左传.昭公十年》载:秋七月,鲁季平子伐莒取郠)不让鲁国参与订盟,并且虏去了秀孙如意(即鲁国大夫季平子),把他扣留在晋国。鲁国大夫子服惠伯(名子服椒,又名湫jiǎo又音qiū)通过中行穆子(即春秋时晋荀吴,晋平公时为大夫,谥穆)告语韩宣子(即春秋韩起,晋悼公时为卿,韩厥之子,谥宣子),批评晋国不应亲近邾、莒小国,却把鲁国推给齐、楚,认为这对晋国是没有好处的。于是韩宣子决定释放季孙如意。但是,子服惠伯却借机要晋与鲁订盟之后,再堂皇地释放季平子,不同意悄悄放回来就算了事。而韩宣子却认为那样做就等于承认晋国俘虏季平子的做法是错误的,于是采纳叔向(春秋时晋人羊舌肸,一名叔肸,字叔向,肸,音xī)的意见,派晋大夫叔鲋(即羊舌鲋,又名叔鱼)去说服季平子,请他立即答应回到鲁国去。

“叔鱼见季孙,曰:‘……鲋也闻诸吏,将为子除馆于西河(除,修治;馆,馆舍;西河地在今陕西大荔、华阴一带,一说在山西离石。这句是说把你将迁押到更远的地方。这是威吓),其若之何?’且泣(假作真情,更使平子信其诚)。平子惧,先归。”

这件事说的是:春秋时,晋国利用平丘之盟,俘虏了鲁国的季孙如意。后韩宣子采纳了中行穆子转达的鲁大夫的意见,准备与鲁和解,但又不打算在晋、鲁订盟后,再堂皇地释放季平子;故派叔鱼去欺蒙恫吓季平子,假说晋要在“西河筑馆”,将把他迁押到更远的地方去。平子因惧怕而上了当,先行回到鲁国,使晋国达到了目的。

后因以“西河筑馆”的典故,用指劝降或指投降。宋宇文虚中《在金日时作.遥夜沉沉满幕霜》诗:“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意在表示决不接受金人的欺诈劝降,自信能像汉苏武出使匈奴一样,守节不屈。


猜你喜欢

  • 南纪

    《诗.小雅.四月》:“滔滔江 汉,南国之纪。”郑玄笺:“江也、汉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壅滞;喻吴 楚之君能长理旁侧小国,使得其所。”后因以指南方。南朝 梁江淹《王侍中为南蛮校尉诏》:“赞政南纪

  • 活剥

    同“生吞活剥”。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德 法二国之外形,亦非吾邦所可活剥。”【词语活剥】   汉语大词典:活剥

  • 汉威仪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更始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镼,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及

  • 悬疣

    同“悬疣附赘”。宋陆游《秋兴》诗:“此世极知同逆旅,吾身亦自是悬疣。”【词语悬疣】   汉语大词典:悬疣

  • 尧龄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裴骃集解引皇甫谧曰:“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征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崩,年百一十八,在位九十八年。”后以“尧龄”指长寿。宋晏殊《喜迁莺》词:“金炉暖,

  • 秦晋之缘

    同“秦晋之好”。元乔吉《金钱记》三折:“我与你成就秦 晋之缘何如?”见“秦晋之好”。【词语秦晋之缘】  成语:秦晋之缘汉语大词典:秦晋之缘

  • 聊城解纷

    源见“一箭下聊城”。借指助人解难纾祸。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孝有三德,忠惟一君,马陵释患,聊城解纷。”

  • 艾服

    ①代称五十岁。北周王褒《太保吴武公尉迟纲碑铭》: “及年逾艾服,任隆台衮。”②泛指从政。《晋书·郑冲传》: “太傅艾服王事,六十余载。” ●《礼记·曲礼上》: “五十曰艾,服官政。” 艾(ai ):

  • 汉庭重少

    源见“郎潜白发”。谓朝廷轻视老年官吏。唐白居易《初到洛下闲游》诗:“汉庭重少身宜退,洛下闲居迹可逃。”

  • 淹会贯通

    犹融会贯通。明 高启《〈史要类钞〉序》:“遂使义理之微不备,事变之实不详,无以淹会贯通,明其同异而辨其得失矣。”见“融会贯通①”。明·高启《〈史要类钞〉序》:“遂使义理之微不备,事变之实不详,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