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充《论衡.状留》:“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后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任何事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酝酿、积累的结果。王英先《枫香树》二十六章:“当然他也明白:冰冻三尺
同“抢榆枋”。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阮龙光》:“不意鷽鸠伎俩,决飞只枪榆枋,白发青衫,竟作道旁苦李。”
指苏秦佩六国相印。后以此典比喻得任官职,显耀荣华。苏秦(?——前284年),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他以“合纵”南北联合之说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共同合力抗秦。于是六国合纵
源见“乘槎”。谓奉使远行,立功边陲。宋李昴英《水调歌头.题舫斋》词:“休羡乘槎博望,听洞箫赤壁,乐处是瀛州。”
于定国(?-前40年)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东南)人,字曼倩。年轻时向父亲学法律,先前任狱史、郡决曹,后先后任御史中丞、水衡都尉、廷尉,最后任丞相,封西平侯。于定国任廷尉18年,审狱判案公正平允,哀怜孤
同“櫜弓戢戈”。清夏燮《中西纪事.剿抚异同》:“比年各省用兵,胜负无常,得失互见,诸臣何不以事无把握为虑,而亟欲櫜弓戢矢耶?”见“櫜弓戢戈”。清·夏燮《中西记事·剿抚异同》:“比年各省用兵,胜负无常,
同“邵平田”。唐曹邺《老圃堂》诗:“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同“牵丝”。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当时才子,竞著黄衫;命世清流,为牵红线。”【词语牵红线】 汉语大词典:牵红线
比喻邪恶战胜正义。严复《论中国分党》文: “郑声乱雅,乡愿乱德,维新之种将为所绝,此又为一类。” 参见:○恶紫夺朱【词语郑声乱雅】 成语:郑声乱雅
见“匹夫沟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