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趋庭

趋庭

论语.季氏》:“陈亢(字子禽,孔子的学生)问于伯鱼(鲤字伯鱼,他是孔子的儿子)曰:‘子亦有异闻(特殊的教诲)乎?’对曰:‘未也。尝独立(指孔子),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指对儿子毫无偏私亲近,一如普通的门人学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陈亢问伯鱼,说,你的父亲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教诲吗?伯鱼说,没有。他只是常常督促我学《诗》,学《礼》。认为不学《诗》,则不通事理,不能应对说话;不学《礼》,则不知规矩,不能立身行事:就是这么两点。陈亢听了很高兴,他认为问一得三,听到了学《诗》,学《礼》的道理,还知道君子并不偏私自己的儿子,和门人学生同样教训的啊!

后因以“趋庭”“鲤庭”作为承受父教的代称。唐.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汝士《宴杨仆射第》诗:“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


【词语趋庭】   汉语词典:趋庭

猜你喜欢

  • 陈平席

    源见“长者辙”。形容贤士贫寒。清孙枝蔚《赠周建西》诗:“京口周生家四壁,门前只有陈平席。”【词语陈平席】   汉语大词典:陈平席

  • 晬面盎背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后以“晬面盎背”指有德者温润敦厚的仪态。宋袁甫《马实夫君子堂记》:“晬面盎背,阳发其华;归根复命,

  • 神人送玉衣

    《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后三岁失父”裴松之注引《魏书》载:甄后幼时,每寝,“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相者刘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因以“神人送玉衣”为称颂贤后的典实。唐皇甫冉《赠恭

  •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礼记.中庸》十三:“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宋.朱熹注:“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道:方法。意谓用那人整治别人的办法,反过来对付他本人。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况这

  • 介胄生虮虱

    见〔甲胄生虮虱〕。

  • 浮屠不宿桑

    同“浮屠不三宿”。清归庄《过万年少淮浦隰西草堂》诗:“已看高士难逃竹,也识浮屠不宿桑。”

  • 牧竖亡羊

    源见“臧穀亡羊”。喻尽行亡失。元尹廷高《会稽古陵》诗:“牧竖亡羊千古恨,九疑山下一沾衣。”

  • 狼挚

    如狼之暴。形容酷吏。汉代王褒《四子讲德论》:“处位而任政者,皆短于仁义,长于酷虐,狼挚虎攫,怀残秉贼。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慑伏。”挚:通“鸷”,凶猛。攫:夺取。

  • 聘鲁请观

    源见“自郐无讥”。指春秋时吴 公子札出使鲁国,鲁人请他欣赏品评周代各国的音乐事。北周庾信《贺新乐表》:“聘鲁请观,理当见其盛德;适齐忘味,定是知其尽美。”

  • 反眼不识

    翻着眼睛不认人,比喻忽然变脸。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连动 翻脸不认人。宋·洪《盘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