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集囊作帷

集囊作帷

囊:书囊,即指盛放大臣上书的布袋子。帷:帷幕。汉武帝时,天下奢侈成风,百姓多弃农经商。武帝问东方朔:“我想要教化人民,有什么好办法吗?”东方朔说:“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等远古的历史,已过去几千年了,我说不清楚。只想谈谈近代汉文帝时的事,这是当今还健在的老臣所亲历的事儿。文帝贵为天子,统治天下,却身穿黑色的粗布衣,脚着生皮制成的鞋子,用牛皮带系剑,用莞蒲编成坐席,兵器粗拙钝木,衣着朴素无华,把大臣上书的布袋子集中在一起,联缀成宫中帷幕。他把仁义道德当成行动的准则。因此,全国节俭,蔚然成风,教化大兴。”后以此典形容帝王节俭朴素,教化有方。

【出典】:

汉书》卷65《东方朔传》2858页:“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相对曰:‘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上古之事,经历数千载,尚难言也,臣不敢陈。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下)〔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

【例句】:

唐·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凶兵铸农器,讲殿辟书帷。” 唐·韦庄《和杜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舜庭招谏鼓,汉殿上书囊。”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699《益都耆旧传》:“汉文帝连上事书囊以为帐,恶闻纨素之声。” 宋·李清照《端午帖子词·皇帝阁》:“侧闻行殿帐,多集上书囊。” 宋·张孝祥《戒谕将臣诏》:“驾鼓车以走马,示辍游田之娱;集书囊为殿帷,盖先敦朴之务。” 宋·乐雷发《咏史·东方朔》:“刘郎最怕秋风冷,那听君言换殿帷。”


【典源】 《汉书·东方朔传》:“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上古之事,经历数千载,尚难言也,臣不敢陈。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

【今译】 汉武帝时,天下侈靡成风,百姓弃农经商。武帝问东方朔:“我要教化人民,有什么办法吗?”东方朔回答说:“尧舜禹汤等上古之事,历经几千年,我不敢说,只想说说文帝时事,这些都是当今老臣所耳闻目睹的。文帝身为天子,统治四海,却身穿黑色的粗衣,脚着生皮制成的鞋,用皮带系剑,以莞蒲为席,不治兵器,絮衣无饰,收集上书所用布囊,连缀成官中帷幕; 以道德、仁义作为准则。因此全国节俭蔚然成风,教化大兴。”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帝王节俭不奢,教化有方; 或用以咏帷帐。

【典形】 换殿帷、集书囊、上书囊、书帷。

【示例】

〔换殿帷〕 宋·乐雷发《咏史·东方朔》:“刘郎最怕秋风冷,那听君言换殿帷。”

〔集书囊〕 宋·张孝祥《戒谕将臣诏》:“驾鼓车以走马,示辍游田之娱;集书囊为殿帷,盖先敦朴之务。”

〔上书囊〕 宋·李清照《端午帖子词·皇帝阁》:“侧闻行殿帐,多集上书囊。”

〔书帷〕 唐·杜甫《夔府书怀》:“凶兵铸农器,讲殿辟书帷。”


猜你喜欢

  • 击壶歌

    同“唾壶击缺”。元王逢《塞上曲》之一:“将军提剑舞,烈士击壶歌。”【词语击壶歌】   汉语大词典:击壶歌

  • 三虎

    《后汉书.党锢传.贾彪传》:“贾彪字伟节,颍川定陵人也。少游京师,志节慷慨,与同郡荀爽齐名。”“初,(贾)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优,故天下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东汉时,贾彪兄弟三人都很

  • 学市

    源见“槐市”。指文人聚集之地。北周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八:“绿槐垂学市,长杨映直庐。”【词语学市】   汉语大词典:学市

  • 青睐

    同“青眼”。宋王明清《春娘传》:“居二年,会新守至,守与司理有旧,司户又蒙青睐。”对人重视、看好,谓之 “青睐 ( lài) ”。“青”是何义,“睐”又作何解呢?先说 “睐”。 《说文·目部》: “睐

  •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

    贫穷的人不学节俭也会节俭,富有的人不学奢侈也会奢侈。 表示环境、习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语出唐.马总《意林》卷五引《任子》:“谚云:‘富不学奢而奢,贫不学俭而俭’。人情皆然,唯圣人能节之。”唐.马

  • 聚米山川

    同“聚米为谷”。清顾贞观《戚氏.二乔观兵书图》词:“量珠做、鸳鸯阵里,聚米山川。”

  • 长沮桀溺

    长沮(jù句)、桀溺:春秋时,楚国叶(今河南叶县)地两名避世隐者。 此典指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讽刺孔子挽救西周制度所作努力。后以此典比喻避世隐居的高士,或逃避世事之人。 当时,孔子离开楚国叶地,返回蔡国

  • 开口告人难

    见〔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

  • 南山三壮士

    源见“二桃杀三士”。指春秋时齐国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唐李白《梁甫吟》:“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词语南山三壮士】   汉语大词典:南山三壮士

  • 尺二秀才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卷九“声画押韵贵乎审”载:宋朝时候,杨万里有一次到湖南去主考漕试,他看到首名卷中答卷人把“盡”字写成了“尽”字,于是便除名不予录取了,并且说道:“明日揭榜,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个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