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马援铜柱

马援铜柱

后汉书.马援传》:“峤南悉平。”唐李贤注引《广州记》:“援到交阯,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事又见《南史.夷貊上》。

东汉马援曾平定交阯,封伏波将军。他在交阯立二铜柱,作为汉朝南部国界的标志。后因用为咏马援功绩之典。

唐.杜甫《渚将五首》其四:“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气祲未全销。”

又《送容州中丞赴镇》:“莫教铜柱北,空说马将军。”李瀚《蒙求》:“伏波标柱,博望寻河。”


【典源】 《后汉书·马援列传》注引《广州记》 曰:“ (马) 援到交阯,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 《水经注·温水注》引《林邑记》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

【今译】 后汉伏波将军马援远征交阯,在边界上树立两根铜柱,作为汉与南方外国的疆界标志。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将领征战边地建功。

【典形】 伏波铜柱、汉将柱、汉柱、马援铜柱、马援柱、马柱、铜标、铜留铸柱、铜柱、铜柱标、铁柱成千古、云深铜柱、铜柱勋高、铜柱伏波。

【示例】

〔伏波铜柱〕 唐·李白《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灿星辰而增辉,挂文字而不灭,虽汉家金茎,伏波铜柱,拟兹陋矣。”

〔汉将柱〕 明·陈子龙《送张孝廉游广州》:“应题汉将柱,独上武王台。”

〔汉柱〕 宋·范成大《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摩挲汉柱怆分襟,邂逅吴船喜盍簪。”

〔马援铜柱〕 元·刘时中《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马援标铜柱,班超指玉关。”

〔马柱〕 清·丘逢甲《寄兰史晓沧菽园》:“只见螺舟来海外,未容马柱表交南。”

〔铜标〕 明·汤显祖《紫钗记》:“将礼登坛,冠世英雄表。金汤生气象,回铜标。”

〔铜留铸柱〕 唐·李商隐《祭全义县伏波庙文》:“鸢泊启行,蛮溪请往。铜留铸柱,革誓裹尸。”

〔铜柱〕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西距大秦,杂金行而孕气;南通交趾,枕铜柱以为邻。”


猜你喜欢

  • 放华山

    源见“归马放牛”。意谓回归自在。清袁枚《解组归随园》诗之一:“枥马负千钧,长鞭挟以走,一旦放华山,以身为我有。”

  • 亿万斯年

    《诗.大雅.下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郑玄笺:“祜,福也。天下乐仰武王之德,欲其寿考之言也。”后因以“亿万斯年”极言年代的长久。唐李德裕《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赞》:“四渎宗海,众星拱辰。亿万

  • 龙行虎变

    《易.乾》:“飞龙在天……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又《革》:“大人虎变。”孔颖达疏:“损益前王,创制新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后遂以“龙行虎变”喻帝王革故鼎新,创制建

  • 掷锡

    同“飞锡”。清毛奇龄《蛤上人还住湘溪》诗:“一从掷锡中峰去,二十年来溪路迷。”【词语掷锡】   汉语大词典:掷锡

  • 鹤立鸡群

    《艺文类聚》卷九十引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晋书.嵇绍传》、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亦记有此事。后以“鹤立鸡群”比喻人的

  • 知己之言

    《后汉书.朱晖传》:“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有气节,官至尚书令),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

  • 月里姮娥

    源见“嫦娥奔月”。指月宫中的仙女,也比喻美女。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三折:“似湘陵妃子斜偎舜庙朱扉,如月里姮娥微现蟾宫玉户。”

  • 班衣戏彩

    同“斑衣戏彩”。清 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虽无儿,效老莱,班衣戏彩。”见“斑衣戏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23回:“我们何尝要干这个,这都是女人小孩子的事。不过老人家欢喜,我们也应该凑个趣,哄

  • 王祥与佩刀

    同“王祥贻佩刀”。唐许浑《李定言自殿院衔命归阙拜员外郎迁右史因寄》诗:“吴中旧侣君先贵,曾忆王祥与佩刀。”

  • 丁令威

    源见“辽东鹤”。指返回故里的人。宋苏轼《和移居》:“我岂丁令威,千岁复还兹。”清卓尔堪《题脊令图》诗:“君罢招魂君莫悲,莫信真同丁令威。鹰鹯罗网何所据,他时或得生人归。”【词语丁令威】   汉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