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七闽

七闽

①古时分居于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一带的闽人为七族,总称七闽。后泛指今福建省地。 《周礼·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民。”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芉蛮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苏轼《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诗,有“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句。

②即今福建省之别称。


古时分居于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一带的闽人为七族,总称七闽。后泛指今福建省地。《周礼·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芊蛮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苏轼《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诗有“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句。


猜你喜欢

  • 活龙坪

    即今湖北咸丰县西北八十六里活龙坪镇。清设把总驻守。

  • 周家泊

    一名周家陂。在今河南西平县北三十五里。《清一统志 ·汝宁府一》: 周家泊 “县北诸水多汇于此。东流为洪河。明嘉靖初,为汝水所淤,俱变为良田”。

  • 外江县

    北周保定三年(563)改僰道县置,为戎州治。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市。一说在今宜宾县东之南广镇。以外江(今岷江)为名。隋大业三年(607)复改僰道县。古县名。北周保定三年(563年)以僰道县改名,治今四川省

  • 白茅嘴镇

    在今安徽无为县东九十里,滨江。明为奥龙巡司驻地。

  • 千像寺

    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盘山东麓。清乾隆静寄山庄北。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初名祐唐寺,又名千像寺,清称千相寺。《日下旧闻考》卷116载《辽李仲宣祐唐寺讲堂碑略》:“盘山旧有五寺,祐唐其一。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

  • 平阴津

    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汉书·高帝纪》:汉王二年(前205),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即此。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为黄河重要渡口之一。《汉书·高帝纪》: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汉王“南

  • 永济县

    ①唐大历七年(772)分临清县置,属贝州。治所在今山东冠县北北馆陶。北宋熙宁五年(1072)并入馆陶县,为永济镇。《元和志》卷16永济县:“大历七年, 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西并永济渠,故以为名。”②

  • 青竹崖

    在今贵州凤冈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22龙泉县: “青竹崖在县治东北。一名深箐。”

  • 神武卫

    明景泰三年 (1452) 调置紫荆关城内,属大宁都司。治所在今河北易县西北紫荆关镇。

  • 贾悦

    即今山东诸城市西贾悦镇。1943—1950年初为莒北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