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川郡

三川郡

①战国韩宣王置,因有河、洛、伊三川而得名。《战国策·韩策三》 见“三川之守”。桓惠王时地入秦。

②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一说在荥阳县(今荥阳市东北)。《史记·秦本纪》 《集解》: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辖境相当今河南北部北汝河上游及卢氏县以东,中牟、原阳以西伊、洛流域。汉高帝二年(前205)改为河南郡。


战国韩宣王置。以境内有河(黄河)、雒(洛水)、伊(伊水)三川得名。韩惠王时地入秦。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置,治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一说治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东北)。辖境约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市以东的伊、洛、河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区。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河南郡。


猜你喜欢

  • 渌溪峒 (峝)

    在今广西武鸣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11思恩府: 渌溪峒 “在府东。本上林县地,宣德中改今属”。

  • 曲水县

    ①西魏置,为阴平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五里。《寰宇记》卷134文州曲水县:“在南北二江之曲,因为名。”隋属武都郡。唐初移文州治此。建中三年(782), 以旧城在平地,窄小难守,遂移于故城东四里高原

  • 双山堡

    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北双山乡。《清一统志·榆林府一》:双山堡,“明正统二年筑水地湾寨,成化中余子俊移筑今堡。城在山冈,周三里九十步,门三,东北深沟,南面峻坡深壑,唯西稍平,为极冲中地。本朝初设都司驻守。乾

  • 罗家庄

    即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东北罗村镇。胶济铁路支线通此。

  • 河东路

    北宋至道三年 (997) 置,治所在并州(后改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南,龙门山、稷山、绛县、垣曲一线以北及陕西佳县以北地区。金天会六年 (1128) 分为南、北两路。北路治太原

  • 武里水

    即今陕西洛南县南县河。源出洛南县西南,东北流注于洛河。《水经·洛水注》: “洛水又东历清池山,东合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东北流注于洛。”

  • 岩峒山

    在今浙江建德市南。《明史·地理志》 严州府寿昌县: “东南有岩峒山。” 《清一统志 ·严州府》: 岩洞山 “在寿昌县 (今寿昌镇) 东南三十里,跨兰溪县界,高与金华山等”。

  • 马市坪

    即今河南南召县西北三十六里马市坪乡。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10:同治二年(1863)二月,“吴再升由二郎庙进屯南召之马市坪,在李青店之西北”。

  • 怀州

    ①北魏天安二年(467)置,治所在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市)。太和十八年(494)废。东魏天平初复置。隋开皇十六年(596)治所野王县改名河内县。大业初改怀州为河内郡。唐武德二年(619)复为怀州, 治柏

  • 大河山

    在今广东大埔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03大埔县:大河山在“县(治今茶阳镇)西四十里。高百余丈,周四十里。大河经其西。一名阳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