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九连山

九连山

①又名九龙山。即今广东连平县东九连山。《方舆纪要》卷103惠州府和平县:九连山“峰峦高峻,林木茂密,东连龙川、河源,南连博罗、增城、龙门、从化,西连乳源、翁源,北连赣州龙南,凡九县界,因谓之九连山。正德中三浰余贼屯聚九连山。山四面险绝,惟一面可上,守仁设计克之。贼走,官军四路设伏,擒斩略尽”。

②在今陕西延长县西十五里。《方舆纪要》卷57延长县:九连山“山有九峰相连不断”。


在广东省北部偏东和江西省交界处。《读史方舆纪要》:九连山“峰峦高峻,林木茂密。东连龙川、河源,南连博罗、增城、龙门、从化,西连乳源、翁源,北连赣州龙南,凡九县界,因谓之九连山”。明正德中浰头寨(今广东省和平县西北)农民起义军曾在此抗击明军。东北—西南走向,自粤、赣边境延伸至广州市白云山。由花岗岩侵入砂页岩构成。海拔800~1000米,有风吹蝴蝶(1272米)、九连山(1248米)等主要山峰。山丘间河谷发育,多峡谷地形。为东江水系和北江水系的分水岭。西南段龙门县境的南昆山段保存连片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


猜你喜欢

  • 沙钵镇

    唐置,属庭州。在今新疆阜康市东。《元和志》卷40庭州:沙钵镇“在府西五十里。当碎叶路”。

  • 弥沙县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于弥沙等五城置,属路南州。治所在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东北。二十四年 (1287) 废入邑市县。古县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东北。属路南州。

  • 富国监

    北宋置,属梓州。在今四川三台县南。《寰宇记》 卷82: “富国监者,本梓州郪县富国镇新井煎盐之场也。皇朝置监以董其事,兼领通泉、飞乌等盐井地。去梓州九十里。” 后废。

  • 巴隆札萨克旗

    和硕特西右翼后旗的俗称。在今青海都兰县西南巴参一带。

  • 邓家埠市

    即邓埠镇。今江西余江县驻地。

  • 十五道

    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关内道置京畿道,分河南道置都畿道,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山南西二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合原有河东、河北、陇右、淮南、剑南、岭南共为十五道。各

  • 刘解镇

    又名流��。北宋置,属乐寿县。即今河北泊头市西北流��寺村。金属交河县。后废。

  • 投书涧

    在今山东泰安市北泰山上。《清一统志·泰安府一》:“《旧志》,胡瑗与孙复、石介讲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得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 人名其处为投书涧。涧西建讲学堂。”

  • 望海埚

    明置,属金州卫。即今辽宁大连市东北七十里望海子。《明史·地理志》 金州卫: “东南有望海埚石城,永乐七年置。” 《明史·成祖纪》: 永乐十七年 (1419) 六月,“刘江歼倭寇于望海埚”。即此。

  • 三晋

    古地区名。春秋末,晋国的卿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是为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其辖境屡有变迁,战国晚期相当于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和北部,河北省南部和中部。《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