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仙居县

仙居县

①唐天宝元年(742)改乐安县置,属弋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仙居店。乾元元年(758)属光州。南宋建炎初废。

②北宋景德四年(1007)改永安县置,属台州。治所即今浙江仙居县。元属台州路。明、清属台州府。民国初属浙江会稽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


(1)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乐安县置,治今河南省光山县西北仙居。属光州。因县西北仙居山得名。南宋建炎初省入光山县。(2)今县名。在浙江省东南部、灵江上游永安溪流域。 属台州市。面积 1996 平方千米。人口46.1万。辖7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县治在今城关镇西,属临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临海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八年又省。上元二年(675年)再置,徙县治于盂溪之侧,即今城关镇。属台州。五代吴越宝正五年(930年),因治盂溪水患,希望永保平安,钱镠改乐安县为永安县。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传为神仙之宅,又改永安县为仙居县,仍属台州。元属台州路,明、清属台州府。1914年属会稽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1949年后属台州专区,1954—1956年、1958—1962年台州专区撤销,曾属温州、宁波专区。1994年后属台州市。地处浙东盆地低山区。南、北、西三面环山,中部永安溪自西南向东北流贯,为河谷盆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业以稻、麦为主。林业较发达,森林覆盖率达60.5%,是省杉、柏木基地,产毛竹、乌桕籽、油菜籽、油桐、茶叶。特产金针菜、板栗、仙居鸡、仙居花猪。工业有医药、化工、轻纺、食品、建材。木副工艺品发达,为全国最大的出口基地。矿产以采萤石为主。有公路通临州、永嘉、东阳等地。名胜古迹有下汤遗址、上叶村五代至宋古窑址、南峰塔、西罨寺、括苍山洞和淡竹景区等。


猜你喜欢

  • 垟头岩

    在今浙江云和县西。《方舆纪要》 卷94云和县: 垟头岩 “在县西十八里,高千余仞”。

  • 得胜湖

    在今江苏兴化市东十里。旧名率头湖。一作缩头湖。《舆地纪胜》 卷43高邮军: 得胜湖 “张荣、贾虎率山东强壮号义军,由梁山泊与金人转战至于承楚,师皆舟舰。时虏监军挞辣在泰州,义军劫之,虏浸苦之。荣等亲统

  • 贝州

    北周宣政元年(578)分相州置,治所在武城县(隋改为清河县,在今河北清河县城关乡西北十二里)。隋大业初改为清河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贝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贝

  • 感劳山

    在今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东南。《元丰九域志》 卷9: 感恩县有感劳山。《明一统志》卷82琼州府: 感劳山 “在感恩县北一十里。宋时大军平黎,至此秋毫无犯,土人感其德而劳之,故名”。

  • 牡丹社

    在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牡丹乡(石门村)东北十六里牡丹村。原为高山族排湾人村社。清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人民在此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台湾土著番社名。即今台湾省屏东县南牡丹乡东北牡丹村。清同治十三年(

  • 白带山

    即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石经山。《寰宇记》卷70范阳县:“白带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清雍正《畿辅通志》卷17引《隋图经》:“智泉寺僧静琬见白带山有石室,遂发心书经十二部,刊石为碑。”即此。

  • 永和

    即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南十里永和大寨。旧为永和部落头人驻地。“永和”为佤语永绕的变音,“永”为寨,“绕”为森林,意即森林寨。

  • 庐江县

    南朝梁天监末置,属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庐江县西。隋属庐江郡。唐属庐州,景龙二年(708年)治所迁今庐江县。宋属无为军。元属无为州。明属庐州府。民国初属安徽安庆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在安徽省中部。属

  • 五指石

    在今广东平远县北差干镇西北五指石下村。清设五指石汛。在广东省平远县差干区西北。武夷山脉南伸以东,形如五指,回合盘亘,环拱掩映,是粤、赣、闽三省边区的名胜之一。据志载,明崇祯三年(1630年),僧如愚始

  • 浦东

    黄浦江将上海地区分隔成浦西和浦东两部分。其名称在明代中叶已见记载,清代已普遍使用。广义上指今上海市黄浦江以东地区; 狭义上仅指高桥至周家渡一线的上海市杨浦、黄浦、南市三区在黄浦江以东的部分。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