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山
在今福建罗源县东北十里。明王应山《闽都记》卷32罗源县:仙茅山“在徐公里。两山相连,曰大茅、小茅。大而高峻,嘉树繁茂。相传徐登尝采茅根于此”,故名。
在今福建罗源县东北十里。明王应山《闽都记》卷32罗源县:仙茅山“在徐公里。两山相连,曰大茅、小茅。大而高峻,嘉树繁茂。相传徐登尝采茅根于此”,故名。
在今江西玉山县南。《舆地纪胜》卷21信州:水南山“在玉山县溪南。俗呼大王山,又呼武安山。并溪多石山。巅有浮图,有超览亭。山半有半山亭”。《清一统志·广信府一》:武安山“在玉山县南二里。脉自闽来,蜿蜒起
即高壁岭。在今山西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清一统志·霍州》 引 《新志》: 高壁岭 “一名韩信岭。在县南二十五里。南去霍州八十里。五代时北汉于此置砦。今名高壁铺”。即“高壁岭”。
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寰宇记》 卷10商水县: “驿马沟在县西南十三里。故老传云,楚相孙叔敖截汝墳之水以作塘,下有柘塘陂九百顷,遂乃凿此沟,其湍急如驿马。其水发孙塘,屈曲六十里入颍水。”
在今新疆西南。古代为帕米尔高原和昆仓山、喀喇昆仓山西部诸山的总称。《汉书·西域传》:西域三十六国 “西则限以葱岭”。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多经由葱岭山道。汉属西域都护府,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
战国楚地。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战国策·中山策》: “ (武安) 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 即此。秦于此置竟陵县。古邑名。战国楚邑。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战国策·中山策》:
北宋置,属延川县。在今陕西子洲县西南淮宁河畔。元符二年 (1099) 改属绥德军。金正大三年 (1226) 升为绥平县。
南齐永明七年 (489) 建。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中峰西麓。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唐初改为功德寺,增建殿宇、楼阁四十余所,极为壮观。与山东灵岩、荆州玉泉、天台国清,并称为国内 “四大丛林”。武宗会昌
即今安徽明光市东南管店镇。旧属盱眙县。清光绪 《盱眙县志稿》 卷3: 管店在 “西南一百五里”。
当在今辽宁辽河下游以西一带。《资治通鉴》:东晋咸康元年(335),慕容皝讨慕容仁,“皝帅其弟军师将军评等自昌黎东,践冰而进,凡三百余里。至历林口,舍辎重,轻兵趣平郭。去城七里,候骑以告仁,仁狼狈出战”
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四十里,即灵溪下游。《清一统志·永顺府》:牛路河“自旧司城五六十里至此,又五六十里达王村。激石奔沙,水势奇险。自王村至郡城,陆路必过此。两岸悬崖夹峙,上下约十里,极陡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