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内黄县

内黄县

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北故城村。《汉书·地理志》 注引应劭曰:“陈留有外黄, 故加内云。”东魏天平初废。隋开皇六年(586)复置,属相州。移治今内黄县西二十里旧县。大业初属汲郡。唐属相州。五代晋属大名府。北宋元丰以后徙治今内黄县。金改属滑州。明属大名府。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彰德府。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北部,北邻河北省。属安阳市。面积1163平方千米。人口71.1万。辖6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商为相邑,河亶甲都此。战国魏黄邑。西汉置内黄县,治今内黄县城西北,属魏郡。时习以黄河南为外,黄河北为内,黄河南已有外黄县(治今杞县县城东北30千米处),此地在黄河北,故名。东汉、三国魏因之。东魏天平初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内黄县(治今县西),属相州;大业年间改属汲郡。唐初属黎州,贞观十七年(643年)改属相州,天祐三年(906年)属魏州。北宋移今址,属大名府。清乾隆《彰德府志》:“黄以黄泽名。魏以河南为外,河北为内,故陈留有外黄,此名内黄。”金、元属滑州。明属大名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彰德府。1913年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属安阳专区,1969年属安阳地区。1983年改属濮阳市,1985年属安阳市。地处黄卫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卫河及其支流洹河、硝河、杏园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豆类、棉花为主。工业有机械、纺织、化工、皮革、酿酒、电器、食品加工等。汤濮铁路和安濮、鹤台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商都亳城遗址、刘次范遗址、颛顼陵、帝喾陵和唐代双塔、清代荒年志碑等。


猜你喜欢

  • 迷渡镇

    又称迷渡市。即今云南弥渡县。《方舆纪要》 卷118蒙化府: “迷渡镇在府东,与大理府赵州接界。嘉靖初筑城于此,控制白崖等要路。”古镇名。明嘉靖初置,即今云南省弥渡县。

  • 淀流河集

    亦名汀流河镇。即今河北乐亭县西北二十五里汀流河镇。《清一统志·永平府二》: 淀流河集 “即古新安镇”。

  • 雷港

    即今安徽望江县东二十四里雷港乡。《明一统志》 卷14安庆府: “雷池在望江县,其源西自宿松县界,流经县东南积而为池,又十五里入大江,名雷港。”集镇名。在安徽省望江县东部、长江北岸。雷池乡人民政府驻地。

  • 江西坡

    即今贵州普安县东三十里江西坡镇。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安南卫,初治此。后移治尾堡(今晴隆县)。

  • 烂柴山

    在今湖北兴山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78兴山县: 烂柴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四面皆崇山峻岭”。

  • 石台郡

    北周置,治所在石台县(今河南汝州市西四十里石台村)。后废。

  • 南叉干挠

    即今吉林镇赉县 (镇赉镇)。清宣统二年 (1910) 置镇东县于此。民国徐曦 《东三省纪略》卷2: 镇东 “县治土名南叉干挠。当乌雅站之南,洮儿河之北”。1947年改为镇赉县治。

  • 武当郡

    西魏改始平郡置,属丰州。治所在武当县(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北)。辖境相当今湖北丹江口市地。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 (618) 复置。唐武德初改为均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 (7

  • 鸭绿江

    古名马訾水。一作鸭渌水,又名益州江。在辽宁、吉林东南部,今为中朝两国界河。源出长白山,西南流入黄海。唐杜佑 《通曲》 卷186高句丽: “马訾水,一名鸭绿水。……不色似鸭头,故俗名之。” 《隋书·宇文

  • 盐埠店

    即今湖南湘潭县西南七十四里盐埠乡。清乾隆 《湘潭县志》 卷5有盐埠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