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岭镇
在今湖南攸县东北。明、清置巡司于此。
在今湖南攸县东北。明、清置巡司于此。
一作卓摩。即今西藏亚东县。清陶思曾 《藏輶随记》 称: “卓木分上、下二部,上卓木自春丕起,北至帕克哩番民二百六十户界止; 下卓木自春丕起,南至咱利山止,番民一百八十户。” 佘素著 《清季英国侵略西藏
①在今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原名万寿寺,北宋初建于官场 (近今大场)。元延祐七年(1320) 移建于此,取 《成唯识论》 “真谓真实,显非虚妄; 如谓如常,表无变易” 经义,改名真如寺。明、清屡修葺。1
在今福建清流县东。《方舆纪要》卷98清流县:向阳岭“在县东。一名击阳岭。峻险壁立,直插霄汉。曰击阳,状其高也”。集镇名。在安徽省宿松县中部。千岭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20。产稻、棉花、花生、芝麻、油菜
唐天宝元年 (742) 改永兴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萧山市。《元和志》 卷26萧山县:“以县西一里萧山为名。” 乾元元年 (758) 属越州。南宋属绍兴府。元属绍兴路。明、清时复属绍兴府。民国初
亦作务禺山、附禺山。又名广阳山。在今河南内黄县南。《山海经·海内东经》: “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
当为赖乡。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史记·灌婴传》: “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与汉王会颐乡。” 即此。《续汉书·郡国志》 苦县有赖乡。颐为赖之讹。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南。秦、汉之际灌婴会刘邦于此。
明置,即今浙江武义县东北白溪乡。《明史·地理志》 金华府武义县:“北有白溪口市。”《方舆纪要》卷93武义县:白溪口市“在县北五里永康溪东岸。南行者由此舍舟登陆,北行者由此舍陆而舟之处也”。即今浙江省武
①即今河南镇平县西、邓县东赵河。《资治通鉴》: 东晋咸和七年 (332),后赵郭敬南掠江西,陶斌、桓宣等 “乘虚攻樊城,悉俘其众。敬旋救樊,宣与战于涅水,破之”。即此。②在今山西武乡县西。源出护甲山,
即弹筝谷。亦名都卢峡。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蒿店乡三关口。《资治通鉴》: 南朝梁中大通六年(534),侯莫陈悦杀贺拔岳,“ (宇文) 泰与帐下轻骑赴平凉,令杜朔周帅众据弹筝峡”。即此。《元和志》卷3原州百
在今安徽砀山县附近。《方舆纪要》 卷25砀山县 “龙扒沟” 条: “又有盘盆河,万历二十五年河臣杨 一魁议,空砀山之地,北导李吉口下浊河,南存徐溪口下符离,中存盘盆河下小浮桥,三河并存,南北相去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