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

又名普照院。在今福建厦门市五老峰麓。《清一统志·泉州府》: 普照院 “(在) 厦门海岛五峰山中。五代时建,初名泗洲。宋治平中改今名。本朝康熙年间重建,改名南普陀”。


在福建省厦门市五老山下。始建于唐。初名普照寺,五代时释清浩改建为泗洲院,宋重建复原名,元明后历有兴废。清康熙年间由施琅重建,因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且在被称为观音菩萨道场的浙江普陀山以南,改今名。为闽南佛教胜地。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和钟鼓楼等。大雄宝殿供奉三宝、千手观音等造像,妙相庄严,栩栩如生。藏经阁珍藏经典、宋钟等佛教文物。寺内还保存有清乾隆御制碑等碑记石刻。

南 普 陀 寺


猜你喜欢

  • 思城州

    ①亦作恩城州。北宋置羁縻州,属邕州右江道。治所在今广西平果县北榜圩镇南。元属田州路。明属田州府。弘治五年 (1492) 废。②明洪武初改思诚州置,属太平府。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南思城镇。清雍正十一年

  • 祁村

    即今河北临城县西北十六里祁村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5临城县图:西北有祁村。集镇名。在河北省临城县城西北部。属黑城乡。人口 2000。村西山上古有祁家寨,村因寨得名。产小麦、玉米、棉花。煤藏丰富,有

  • 婆然村

    亦作婆员村。在今四川长宁县 (旧名安宁镇,今长宁镇)。《宋史· 蛮夷传》: 皇祐元年 (1049),“淯井监复执婆然村夷人细令等”。即此。

  • 淳化镇

    ①北宋淳化五年 (994) 置,属上元县。即今江苏江宁县东淳化镇。明清设巡司于此。②金置,属博兴县。在今山东博兴县北四十里。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东部、宁镇山脉西端。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

  • 弇山园

    在今江苏太仓市隆福寺西。《清一统志·太仓州一》: 弇山园 “明王世贞筑。中叠三峰。曰上弇、中弇、下弇,极园亭林木之胜”。王世贞所著书有《弇山堂别集》。后人又以 “弇山” 为太仓别称。

  • 灵丘道

    古道路名。北魏筑,以道出灵丘县,故名。北起今山西大同市,南越恒山,灵丘县以下沿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河北定州市,为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魏书·太祖纪》:天兴元年(398),“发卒万

  • 平乐水

    ①在今广东化州市北。《方舆纪要》卷104化州:平乐水在“州西五十里。源出畲禾岭,流经此,又东四十余里与陵水合。水宽平,无滩险,牌筏易达,因名”。②又名平乐溪、乐川水。即今广西平乐及恭城瑶族自治县境内之

  • 枝江镇

    北宋熙宁六年 (1073) 废枝江县置,属松滋县。在今湖北枝江县南六里百里洲上。元祐元年(1086) 复为县。

  • 诺柞州

    亦作诺苲州或诺祚州。唐太和以前置羁縻州,属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境。北宋属雅州。后废。

  • 八瑶湾

    又作大磘湾。在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满州乡九棚村东北。连横《台湾通史·疆域志》 恒春县:“自治东越射麻里、万里,得高士佛而至八瑶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