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里乡
在今广西邕宁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113横州: 南里乡 “在永定县南二十里”。明置巡司于此。
在今广西邕宁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113横州: 南里乡 “在永定县南二十里”。明置巡司于此。
北宋置,属秦州。在今甘肃天水市境。
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旧绵州城内。《方舆胜览》卷54绵州:十贤堂“绘涪翁、庞统、蒋琬、杜微、尹默、李白、陈该、苏易简、王仲华、欧阳修共十人”。
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南十七里。《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佛儿峪山,“其西曰栖峰,北曰芝麻岭”。
即今四川巴中市西南恩阳镇。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置仪阆县治此。同年改名恩阳县。
即太武山。在今福建龙海市东南。在台湾省本岛南部,屏东、台东两县交界处。北大武山海拔3090米,南大武山海拔2841米。为高山族排湾人主要聚居地,北大武山被其视为“灵山”。台湾最大降水区域,中心区年降水
即今四川珙县之洛浦河,为长宁河上源之一。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 卷15珙县: “ 《志》云: 治南北五十步,即珙溪也,多石似玉。” 《方舆纪要》 卷70珙县: 珙溪 “在县治南。多石,不通舟楫,民以
即今江西贵溪县西北金沙乡。《清一统志·广信府》 “江浒山镇” 条下: “又 (贵溪) 县西二十里曰金沙埠……俱为水陆要冲,今皆有兵戍守。”
北宋咸平四年 (1001) 分西川路置,治所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相当今四川中江、盐亭、西充、渠县以南,金堂、资阳、荣县、屏山、筠连以东,和大竹、邻水、合川、永川、合江以南地区。重和元年 (1
清雍正五年(1727)设,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右纳市西北额尔古纳河东岸。
即六番招讨司。在今四川天全县。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25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元宪宗时复置六安宣抚司,属吐蕃等处宣慰司,后改六番招讨司,又分置天全招讨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