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绎
春秋时邾邑。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峄山南。《春秋》:哀公二年(前493),“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即此。
古邑名。春秋邾邑。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春秋》哀公二年(前493年):“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即此。
春秋时邾邑。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峄山南。《春秋》:哀公二年(前493),“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即此。
古邑名。春秋邾邑。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春秋》哀公二年(前493年):“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即此。
①在今山西长子县东南二十七里应城村。《魏书·地形志》:上党郡长子县有应城。②又名滍阳城。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白龟山水库内。《水经·滍水注》:“滍水东径应城南,故应乡也。”(1)即今山西省长子县东南应城
指中国西沙群岛。宋《武经总要》前集卷20:“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
唐贞观二十二年 (648) 置,属牢州。治所在今四川盐边县境。永徽三年 (652) 废入昌明县。
亦作清澄河。即兀古儿扎河。今蒙古国东方省之乌勒吉河。《明太宗实录》: 永乐八年 (1410)征鞑靼,五月 “戊寅,车驾至兀古儿扎,虏果先遁,乃驻兵河上,赐兀古儿扎河名清尘河。夜倍道追虏”。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铜州。治所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南。贞观八年 (634) 属容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北流县。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西南。属铜州,后
隋仁寿元年 (601) 改广宗县置,属贝州。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南二十里古城。大业初属清河郡。唐属贝州,天祐三年 (906) 改为广宗县。五代唐复为宗城县。北宋属大名府,崇宁四年(1105) 移治今威县
即今广西马山县。明嘉靖七年(1528)置土巡检司。1915年废土司,为隆山县治。1951年改名马山县。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明嘉靖七年(1528年)置土巡检司。1915年废土司,为隆山县治。
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治所即今陕西宁强县。成化二十二年(1486)改为宁羌州。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以沔县之大安废县置,治今陕西省宁强县。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置宁羌州。
在今四川巫溪县北。《清一统志·夔州府二》:大金沟盐课司“在大宁县北三十五里。明设巡司。本朝乾隆元年,改设盐课大使”。
即今河北曲周县西南十六里塔寺桥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1曲周县图: 西南有塔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