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

在台湾与福建二省之间。自东北到西南长约300公里,宽约200公里,最狭处仅130公里。水深大部不足100米,东南部深达200米以下;最大海深度1680米, 最浅处仅40米。当东海、南海航运要冲。明代航海家郑和率舰队出使亚非诸国即经由此海峡出海。公元1861年郑成功率兵横渡海峡收复台湾。


位于福建和台湾两省间。为断裂陷落而成。北连东海,南接南海,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40千米,宽约150千米,最狭处仅135千米。南北端较深,中南部较浅。处于冷暖洋流交汇处,鱼产丰富。海峡当东海、南海航运要冲,地位重要。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及海底砂矿资源。


猜你喜欢

  • 永兴制置院

    北宋开宝七年(974)南唐置,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太平兴国二年(977)升为永兴军。

  • 水尾

    ①在今海南省屯昌县西南。旧属琼山县,清设巡司于此。②即今台湾省花莲县西南瑞穗乡。以地处秀姑峦溪支流红叶、富源两溪下游而得名。连横《台湾通史·疆域志》:“水尾迤南,改为花莲港厅,垦熟田约数千亩。”192

  • 七里滩

    即严陵濑。指今浙江钱塘江自建德市东乌石滩至桐庐县南泷口的七里泷峡谷。宋《淳熙严州图经》卷2建德县:七里滩“在城东四十里, 山峡之中。谚云:‘有风七里, 无风七十里’, 因以名之”。即“七里泷”。

  • 西蕃

    ①或作西番。即吐蕃别称。最初见于8世纪中叶吐蕃进占青、康地区以后之汉籍私家著述中。《酉阳杂俎续集》载:“(唐)永泰初,丰州烽子暮出,为党项缚入西蕃易马。”在唐、五代、两宋、元、明的汉文史籍中遂每称吐蕃

  • 枞阳浦

    今安徽枞阳县东下枞阳一带。《资治通鉴》: 南朝梁大宝二年 (551),“豫州刺史荀朗自巢湖出濡须邀 (侯) 景,破其后军。景奔归,船前后相失。太子船入枞阳浦”。即此。(枞zōng) 古水名。即今安徽省

  • 柯耳鲁

    亦作哈喇鲁、匣剌鲁。元 《经世大典图》绘其在阿里麻里西北。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 “柯耳鲁地”。《元史·太祖纪》: 六年 (1211),“西域哈喇鲁部主阿昔

  • 十字火礁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永暑礁。1935年公布名称为十字火礁或西北调查礁。1947年改名永暑礁。

  • 盘龙坝

    即今四川平武县。《明史·地理志》 龙安府平武县: 龙州 “洪武六年徙于青川所。二十二年又徙于盘龙坝箭楼山之麓,即今治也”。

  • 龙山寺

    清康熙三年(1664)建,在今台湾台北市西南万华区(艋舺)。(1)初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在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相传始建于隋代,明天启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

  • 岔河集

    即今河北霸州市西十五里岔河集乡。明嘉靖《霸州志·舆地志》 市廛有“汊河”。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6霸州图:西有汊河集镇。集镇名。在河北省霸州市区西部。岔河集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3600。处蜈蚣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