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郡

吴郡

①西汉初以会稽郡治所在吴县,故亦称吴郡。《汉书·高帝纪》:六年(前201),“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都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州王”。一说楚汉之际分会稽郡置,汉武帝后废。《汉书·灌婴传》:“度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

②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上海市长江以南,大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市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以后逐渐缩小。南朝梁太清三年(549)改为吴州。大宝元年(550)复为吴郡。陈祯明元年(587)改置吴州,隋开皇九年(589)移治今苏州市西南横山东五里,改为苏州。大业初复为吴州,寻复为吴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为苏州,七年(624)还治今苏州市。唐天宝元年(742)又改为吴郡。乾元元年(758)复改苏州。


(1)汉初以会稽郡治所在吴县,故亦称吴郡。《汉书·高帝纪》:高祖六年(前201年),“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一说楚汉之际分会稽郡置,汉武帝后废。《史记·灌婴列传》:“度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2)东汉永建四年(129年)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属扬州。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大茅山以东,上海市,浙江省长兴县、湖州市、天目山以东,与建德市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吴后逐渐缩小。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改为吴州,大宝初复为吴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苏州为吴郡。


猜你喜欢

  • 景谷河

    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北,注入杉木江 (今威远河)。《清史稿·地理志》 景东直隶厅:“景谷河南流入威远。” 县以景谷河为名。

  • 东皋驿

    在今四川永川市东。《方舆纪要》卷69永川县:东皋驿在“县东十里”。清设于县城。

  • 卓驮坪

    一作苇驮坪。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舆地纪胜》 卷189金州: “绍兴十六年和好成。割上津县鹘岭关外卓驮平为界。” 民国臧励龢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讹为草驮坪。

  • 熙平郡

    隋大业初改连州置,治所在桂阳县 (今广东连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连州市、阳山县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唐武德四年(621) 复为连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连州置,治桂阳县(今广东连

  • 戾园

    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鸠涧西 (底董村南)。《汉书·戾太子传》: 孝宣帝即位,“以湖阌乡邪里聚为戾园”。晋潘岳 《西征赋》: “吊戾园于湖邑,谅遭世之巫蛊。”

  • 恩平堡

    即今广东恩平市。《方舆纪要》 卷101肇庆府恩平县 “恩平故城” 条: “ 《城邑考》,今县城本恩平堡,成化二年筑砖城,置恩平堡巡司于此,寻升为县。”

  • 栲栳镇

    清置,属永济县。即今山西永济市北十八里栲栳镇。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北部。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栲栳,人口3000。此地编织的栲栳(系竹或柳编织的盛器,俗称笆斗)技术精良,远销四方,因以

  • 咸 (鹹) 海

    又名热海,大清池。即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唐为通西域的必经之路。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咸海,周千余里。”

  • 甜水河

    ①在今河北昌黎县南,滦河支流由此入海。《方舆纪要》 卷17昌黎县: “ 《志》 云,县南三十里又有甜水河,亦流入于七里滩。”②在今甘肃通渭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36巩昌府通渭县: 甜水河在 “城西北

  • 法华寺

    在今上海市长宁区东南部法华镇路。北宋开宝三年 (970) 始建,元、明、清时曾多次重修,近代废弃。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分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