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郡

吴郡

①西汉初以会稽郡治所在吴县,故亦称吴郡。《汉书·高帝纪》:六年(前201),“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都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州王”。一说楚汉之际分会稽郡置,汉武帝后废。《汉书·灌婴传》:“度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

②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上海市长江以南,大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市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以后逐渐缩小。南朝梁太清三年(549)改为吴州。大宝元年(550)复为吴郡。陈祯明元年(587)改置吴州,隋开皇九年(589)移治今苏州市西南横山东五里,改为苏州。大业初复为吴州,寻复为吴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为苏州,七年(624)还治今苏州市。唐天宝元年(742)又改为吴郡。乾元元年(758)复改苏州。


(1)汉初以会稽郡治所在吴县,故亦称吴郡。《汉书·高帝纪》:高祖六年(前201年),“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一说楚汉之际分会稽郡置,汉武帝后废。《史记·灌婴列传》:“度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2)东汉永建四年(129年)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属扬州。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大茅山以东,上海市,浙江省长兴县、湖州市、天目山以东,与建德市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吴后逐渐缩小。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改为吴州,大宝初复为吴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苏州为吴郡。


猜你喜欢

  • 梁口市

    即今江西修水县东北梁口。《清一统志·南昌府二》: 梁口市 “在义宁州东四十里。旧置税场”。

  • 肥阳城

    在今河南杞县东北。《寰宇记》 卷1开封府雍邱县: “肥阳城在县东北二十里。按 《城冢记》云: ‘禹治洪水时在肥泽之阳所筑。’”

  • 上清镇

    即今江西贵溪县西南上清镇。清置巡司于此。在江西省贵溪市西南部、上清溪两岸。面积 120.7 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上清,人口 5080。曾名沂洋镇,宋代道教上清宫从龙虎山迁此,遂易名上清

  • 邦水河

    一名剑河。在今贵州都匀市西。《方舆纪要》卷121都匀府:邦水河“自邦水司流入,南流为都匀河”。

  • 白马戍

    ①北周置,在今山西绛县东北白马山附近。②亦曰白马城。在今陕西勉县西十里老城乡。《梁书·杨公则传》:南朝宋“梁州刺史范柏年板为宋熙太守, 领白马戍主”。《水经·沔水注》:“浕水又南径张鲁治东……东对白马

  • 富城洲

    在今湖北枝江县南。《水经·江水注》:“ (枝江) 县东南二十里富城洲上,有道士范侪精庐。”

  • 白羊山

    ①在今湖北崇阳县东北、通山县西。《舆地纪胜》卷33兴国军:白羊山“在通山新丰里。有白羊每现于山顶则云雨”。《方舆纪要》卷76通山县:白羊山“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兴国州长河之源出于此”。②亦名白石山

  • 章谷土司

    霍耳章谷安抚司的简称。治所在今四川炉霍县西南下街 (旧炉霍县)。《清史稿· 四川土司传》: 霍耳章谷安抚司 “光绪二十年,瞻对欲夺其地,鹿传霖派兵灭瞻对,同倬倭一并改流。后发还,而章谷无人承领,改为炉

  • 温登窝集

    在今黑龙江省鹤岗市北。《清一统志·吉林一》 “巴蘭窝集” 条下: “温登窝集在 (宁古塔)城东北一千一百里,俱在混同江之北。” 温登河源于此。

  • 冯翊县

    ①南朝宋元嘉六年(429)侨置,寄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大明八年(464)徙治鄀县(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南朝梁移治莲勺县(今湖北钟祥市西北)。西魏改为汉东郡。②隋大业三年(607)改武乡县置,为冯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