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和州

和州

①北齐天保六年 (555) 置,治所在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舆地纪胜》 卷48引 《元和志》:“北齐以两国协和,故谓之和州。” 辖境相当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 复为和州。天宝初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初复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和州路。二十八年 (1291) 复降为和州。至正二十七年 (1367) 朱元璋废历阳县入州。明洪武三年 (1370) 废州为历阳县,寻复为和州直隶州。清属安徽省。1912年废,改置和县。

②北周保定二年 (562) 置,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隋开皇改为伊州。

③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南和县 (今河北南和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南河县地。四年 (621)废。

④一名火州。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四十余里高昌故城。《金史·粘割韩奴传》: “粘割韩奴自和州往使(耶律) 大石……大石怒乃杀之。”

⑤元初置,属北京路。治所在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至元五年 (1268) 废入利州。


(1)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治历阳县(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和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路,二十八年仍降为州,属庐州路。明洪武初省州入历阳县,二年(1369年)复改县为和州,直隶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安徽省。1912年废本州为县。隔江与采石相对,为江防重镇。隋、唐、明统一江南,皆在此渡江。(2)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北荆州置,治南陆浑县(今河南嵩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嵩县、伊川县、汝州市一带。隋开皇初改置伊州。(3)见“高昌”。


猜你喜欢

  • 后冈镇

    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二十里。因南滨后冈塘而得名。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华亭县南有“后冈”。

  • 东卯镇

    清置,属独石厅。即今河北赤城县东南七十里东卯镇。在河北省赤城县东南部、黑河东岸。面积446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东卯,人口 1050。1956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

  • 邑城镇

    即今河北武安市北邑城镇。清乾隆《武安县志》卷3集镇:邑城在“县北四十里”。在河北省武安市东北部。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邑城,人口 6860。明代迁民欲在此建县城,故名欲城,后讹为

  • 富贵城

    唐肃宗时回纥可汗建,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色楞格河与额金河会合点北之巴彦泉。突厥文回纥磨延啜可汗碑载: “鸡年 (757),……我让粟特人和唐人在色楞格河建造富贵城。” 《新唐书·地理志》:回鹘衙帐 “北

  • 瓜别安抚司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属会盐营。治所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北沃底乡(瓜别)。后废。

  • 新田县

    明崇祯十二年 (1639) 改新田营置,属道州。治所在新田营 (今湖南新田县)。清属永州府。民国初属湖南衡阳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在湖南省南部、舂陵水支流新田河流域。属永州市。面积1004平方千米

  • 赖镇

    北宋置, 属资阳县。 在今四川资阳市西五十里祥符镇南。

  • 白鹤江

    指今越南西北永富省从越池流经白鹤之红河。《元史·忙古带传》:至元间,“从诸王阿台征交趾,至白鹤江,与交阯伪昭文王战”。《交趾总志》卷1:“白鹤江在三带州。上有洮江,沱江、宣江三水合流于此,下通泸江。”

  • 泥溪镇

    唐置,为军镇,属戎州。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泥溪镇。在四川省宜宾县西部。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泥溪,人口 4000。 因位于泥溪(今文星河)入岷江处,故名。1949年为泥溪乡,19

  • 七药山

    在今湖北利川县西南。 《明史·地理志》 施南宣抚司:“西有前江,发源七药山,西南流与后江合。”《清一统志·施南府》:七药山“在利川县西。一名七曜山,与支罗所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