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四川省

四川省

简称川、蜀。清顺治二年(1645)改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置,省会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及西藏江达、贡觉、芒康以东地区。清末,扩大包括西藏昌都地区。民国治所在成都市。1939年将今雅安地区、凉山、甘孜两自治州划归西康省。1955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省,金沙江以西划归西藏自治区。


简称川或蜀。在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面积48.5万平方千米。人口 8529.4 万。辖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资阳、眉山18地级市,阿坝藏族羌族、甘孜藏族、凉山彝族3自治州及43市辖区、14县级市、120县和4自治县。省人民政府驻成都市。商、周时期,四川东部和西部分别建立巴、蜀两国,蜀都于今成都市,巴都于今重庆市江北区。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巴、蜀,置巴郡,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置蜀郡。西汉高帝时析巴、蜀两郡置广汉郡。武帝时增置沈黎、越嶲、犍为、汶山等郡,后废沈黎、汶山郡;置益州刺史部,以监察郡县。东汉初治雒县(今广汉市北),后移治成都县(今成都市)。东汉建安末复置汶山郡,又相继置巴西、巴东、涪陵等郡。三国时为蜀汉政权统治,属益州,辖13郡。西晋时,北部和东部边缘分属梁州、荆州,中部属益州。西晋末,今四川东部为成汉政权所据,政区多有改变,增置汉原郡,分汉嘉郡置沈黎郡,益州治成都,荆州镇巴郡,梁州治晋寿。由于战乱,北方士族和关陇流民纷纷南下,建置侨州郡县,政区建置变化较大,析置较多。南北朝时,今境为南朝宋、齐、梁和北朝西魏、北周所有,州、郡、县建置更改纷繁。隋开皇初以州统县,大业初改以郡统县,有24郡、170多县。唐贞观初设剑南道、山南道,剑南道辖今大雪山、雅砻江下游以东、涪江流域以西、嘉陵江以西、大渡河以东地区。开元七年(719年)设剑南节度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二道,山南西道辖今境东部,山南东道辖今境东小部。至德二载(757年)分剑南节度使为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简称东川、西川节度使。川为“平川广野”之意。大凉山西南地区在中唐以后属南诏。五代为“前蜀”和“后蜀”所据,政区因循唐制少有改变。北宋初置西川路、峡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利州路,分峡路为梓州路(后改潼川府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是为“四川”得名之始。路下置府、州、军、监。大凉山西南地区属大理。元至元八年(1271年)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省建省之始,成都为省治也自此始,南部属云南行省。县经减并后,基本上形成现今分布格局。元末,夏农民政权据川蜀,都重庆共十一年(1361—1371),州、县多有增、并、省、改而沿于后。明代沿用行省,省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大凉山地区。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置四川布政使司。清代西部省境达金沙江以西,今四川省境界基本确定。1912年以府、州、厅、县直属于省。1913年分全省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七道,废府、州、厅,以县直隶于道。1914年设置西川、东川、建昌、永宁、嘉陵五道,划康定以西为川边特别区,受四川省节制。1926年改川边特别区为西康屯垦区。1928年废道以县直隶省,并置成都市;1929年置重庆市,均为省辖市。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入川,至1935年4月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在四川东北和陕西南部建置川陕革命根据地。1939年置西康省,同年置自贡市为省辖市。1939年改重庆市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1949年底,重庆市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1950年撤销四川省,分设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行署区和重庆市,同年将康属地区建置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2年撤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四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1953年改茂县专区置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4年改重庆市为省辖市(地级)。1955年改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州,改凉山彝族自治区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同年10月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所属各专区、州、市、县并入四川省。1997年重庆市划出,升设中央直辖市。至2004年,行政区划始成今状。境内地处中国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全省可分为东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高原山地两大部分。盆周大山环绕,北有米仓山、大巴山,西有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西南为大凉山,南是大娄山,东有巫山等。大部分海拔在 1000 米以上。成都平原系中国西南最大的平原,面积 9000 多平方千米。盆地东部是由一系列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岭组成的平行岭谷,海拔一般为700~800米。川西高原山地平均海拔 3000 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多草原和沼泽,若尔盖沼泽为中国第二大沼泽。川西南山地属横断山脉一部分,山体相对高度大,自然景观垂直变异明显。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 7556 米,为全省最高峰。长江水系在四川全省发育广泛,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雅砻江、乌江等大支流。水力资源丰富,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26.8%,可开发电力总量 9167 万千瓦。东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山区属南温带-中亚热带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19℃,1月-12~10℃,7月10~30℃。年平均降水量500~1200 毫米。农业基础雄厚,粮食、油菜籽、蚕茧、柑橘、油桐、生猪、中药材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石油、天然气、井盐、石棉、铜、铝土、锌等。钛、锶、钒、芒硝、碘、镉、萤石、水晶等位居全国前列。为国家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电子设备、重型机械、优质钢材、化工原料、内燃机车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特产蜀锦、蜀绣、竹丝瓷胎等。“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沱牌曲酒”等名酒均产于四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历史。成渝、成昆、襄渝、内宜、宝成等铁路干线及广旺、宜珙、资威、成汶等铁路支线为省内主要交通干线。公路四通八达,有成渝、成绵、成南、成雅、成乐、内宜、绵广等高速公路。内河航运以川江为主,通航里程达 7998 千米。航空运输迅速崛起,有50余条国内、国际航线。有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学校及百余所科研机构。成都、自贡、阆中、宜宾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剑门蜀道、九寨沟、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兴文石林、蜀南竹海等著名风景区。其中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为世界自然遗产。纪念地有成都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泸定桥等。


猜你喜欢

  • 固尔图河

    ①一名额布图河。即今新疆乌苏县西古尔图河。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3: “额布图岭,准语,额布图,顺适之谓。发泉东北流为额布图河。”②在今新疆阿勒泰市西。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卷5: “额尔齐斯河西

  • 昆山实验区

    1940年置,为县级,属鲁西行政公署。治所在今山东梁山县西北大路口乡张博士集。1941年改为昆山县。

  • 遮虏障

    即居延塞。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汉书· 李广传》: 天汉二年 (前99),“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汉书·地理志》 注: “师古曰: ‘阚骃云,武帝使伏波

  • 玛瑙山

    ①在今四川万源市北七十里,与陕西接界。《明史·左良玉传》:崇祯十三年(1640),“时(张)献忠营太平县大竹河, 良玉驻渔溪渡。未几,总督(郑)崇俭引其兵来会。贼移军九滚坪,见玛瑙山峻险,将据之。良玉

  • 定连城

    十六国后凉吕光筑,在今甘肃临夏县东。《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三年 (426),“呼卢古、韦代进攻枹罕,秦王炽磐迁保定连”。六年 (429),“河西王蒙逊伐秦,秦王暮末留相国元基守枹罕,迁保定连……蒙

  • 雪坡

    指今四川峨边、马边县南之大小凉山。《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年 (869),南诏攻蜀,“进寇巂州,蛮密分军开道,逾雪坡,奄至沐源川”。在今四川省洪雅县东南,接夹江县界。《资治通鉴》:唐咸通十年(869年

  • 析里

    在今陕西略阳县西二十里嘉陵江边。《清一统志·汉中府二》: 郙阁 “在略阳县西。汉太守李翕建,有铭曰: 惟斯析里,处汉之右……”。在今陕西省略阳县西嘉陵江畔。东汉建宁中李翕主持建郙阁于此,以便行旅。

  • 响水堡

    即今陕西横山县东响水镇。《方舆纪要》 卷61榆林镇: 响水堡 “旧为绥德州属砦,成化二年边臣王復议移黑河山,改名平夷堡。七年,余子俊以平夷水泉枯涸,复还故治”。清初设都司驻守。明正统二年(1437年)

  • 邸阁山

    在今浙江安吉县东北。《寰宇记》卷94安吉县:邸阁山“在县(治今安城镇)东北二十五里。《吴志》云:吴帝遣从弟孙庆修故鄣邸阁粮谷”。即此。

  • 洋望

    在今浙江泰顺县东南三魁镇。《明史·地理志》 温州泰顺县: “南有三冠巡检司,本洋望,后更名。” 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