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槎墟
即今福建顺昌县西南槎溪。《清一统志·延平府》:大槎墟“在顺昌县西南三十里”。
即今福建顺昌县西南槎溪。《清一统志·延平府》:大槎墟“在顺昌县西南三十里”。
在今海南文昌县东北。《舆地纪胜》 卷124琼州: 抱虎岭 “在文昌县”。明正德 《琼台志》卷5: 抱虎山 “山石状如虎,左山回抱于右,故名”。
在今云南盐津县南郊老街。清属大关厅,于此置巡司。1913年于此置盐井渡行政委员,1917年改设盐津县。1931年迁今盐津县。
北宋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北。《宋史·地理志》常德府:“熙宁七年,废桃源、汤口、白崖三砦。”
一作庙尔。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黑龙江下游北岸之尼古拉耶夫斯克。唐代为黑水都督府辖地。元代为征东元帅府属地。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 《皇舆全览图》: 黑龙江下游南岸出海口附近
在今四川汶川县(威州镇)西南四十里飞沙关。《新唐书·地理志》:石泉县有石纽山。《舆地纪胜》卷152石泉军:石纽山,“《志》云:石纽山‘禹之所生也’。《华阳国志》云:‘夷人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畏禹之
亦名马鸣关、马头寨。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北。《三国志·魏书·徐晃传》: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阴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
即今陕西延安市东南固县镇。战国时魏地,后属秦。《战国策·齐策五》: 苏子谓齐王曰: “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 即此。古邑名。战国赵邑。在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南。魏王拔邯
又称延祥寺塔。在今广东南雄市城内。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塔为六角九层,高50米。据乾隆《南雄府志》卷3《名胜志》载:“阴晴塔影”为南雄十二景之一,“在延祥寺中。世传祥符二年己酉,异人建塔,
①在今福建建宁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98建宁县: “桃源溪在县西南二十里金铙山下,亦曰西源。众山环秀,溪潴其中,绕流三级,谓之陈家漈,亦曰三级漈。居民百余家,拟于桃源,导流北入于濉江。”②在今湖南炎
①东魏武定八年(550)分良城县置,属武原郡。治所在今江苏邳州市境。后废。②辽置,为开州治。治所即今辽宁凤城市。金废。③1932年改阿迷县置,直属云南省。治所即今云南开远市。1931年《阿迷县长蒋子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