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牢县
隋开皇十三年(593)升大牢镇置,属资州。治所在今四川荣县西。《元和志》卷33应灵县:大牢县“县界有大牢溪, 因取为名”。唐武德六年(623)荣州自公井县移治于此。天宝元年(742)改为应灵县。
古县名。隋开皇十年(590年)置大牢镇,十三年改为县,治今四川省荣县西南。“县界有大牢溪,因取为名”(《元和郡县志》)。属资阳郡。唐属荣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应灵县。
隋开皇十三年(593)升大牢镇置,属资州。治所在今四川荣县西。《元和志》卷33应灵县:大牢县“县界有大牢溪, 因取为名”。唐武德六年(623)荣州自公井县移治于此。天宝元年(742)改为应灵县。
古县名。隋开皇十年(590年)置大牢镇,十三年改为县,治今四川省荣县西南。“县界有大牢溪,因取为名”(《元和郡县志》)。属资阳郡。唐属荣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应灵县。
南朝宋改简阳县置,为宁浦郡治。治所在今广西横县西飞龙乡江口村。南齐复改为简阳县。古县名。南朝宋时以简阳县改名,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西南郁江南岸,属宁浦郡。南朝齐复名简阳县。
在今宁夏中卫县西南。《清一统志·宁夏府》:韦静山“在中卫县西南”。
清代外蒙古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十九旗,会盟于扎克河源毕都哩雅诺尔(今蒙古国阿尔泰山之左),故名。
即今广东恩平市东北沙湖镇。清道光《恩平县志》卷4:“墟市”有沙湖墟。
亦作克勒母噶山或科勒木洪库屯。在今黑龙江省抚远县。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7:“东北松花江即混同江南岸,距(富克锦)城……六百八十里科勒木洪库屯。”
① 一作莲芍县。西汉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来化镇村。三国魏属冯翊郡。隋大业元年 (605) 废入下邽县。②南朝宋元嘉六年 (429) 侨置,属冯翊郡。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县西北。西魏改为蓝水
在今吉林敦化市东北。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5敦化县: 东北 “六十五里通沟镇,有沙河子渡口”。光绪 《大清帝国全图》: 吉林敦化县东北有通沟镇站。
在今江苏海门市东北。《方舆纪要》卷23海门县“余东场”条下:“余西场在州东五十里,又东二十里为余中场。”后并入余西场。民国初复以余东场并入,改余西为余中,即今江苏通州市东南余西乡。
在今山西忻州市北。源出市西北云中山,东流至米家寨分为北南两支,先后在原平、定襄县境内入滹沱河。《寰宇记》卷42忻州:“肆卢川水今名云中水,一名分岭水。”古水名。即今山西省忻州市北云中河。源出云中山,东
明置,属灵州守御千户所。即今宁夏同心县北红寺堡。明嘉靖《宁夏新志》卷3:红寺堡“东南至韦州七十里,西南至鸣沙州七十里。弘治十四年,套虏举众寇固原,往返必经之地。十七年,指挥仇钺伏兵破虏于此。正德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