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山
即今浙江台州市东南一百余里海中上、下大陈岛之总称。《方舆纪要》卷92太平县:大陈山“在县东南海中。《志》云:台州之山,惟大陈膏腴,且有淡水,每为倭贼所据, 防守最切。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败倭于此”。
古岛屿名。即今浙江省台州市东南大陈岛。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官兵败倭寇于此。
即今浙江台州市东南一百余里海中上、下大陈岛之总称。《方舆纪要》卷92太平县:大陈山“在县东南海中。《志》云:台州之山,惟大陈膏腴,且有淡水,每为倭贼所据, 防守最切。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败倭于此”。
古岛屿名。即今浙江省台州市东南大陈岛。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官兵败倭寇于此。
亦名武山。又名平山、太和山。在今湖南常德市西三十里。光绪 《湖南通志》 卷23引明杨嗣昌 《河洑山记》: “河洑山者,山下出泉,伏流而入于河,故相传谓河洑山也。”
①唐至德二年(757)改安边县置,为兴唐郡治。治所即今河北蔚县。五代梁改名隆化县。后唐复名安边县。后晋改名灵仙县。②五代唐改元城县置,为兴唐府治。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旧府城)。后晋复名元城县
亦作赤甲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赤岬山。《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径赤岬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相近为白帝城。《旧唐书·地理志》 奉
在今安徽绩溪县北乳溪岸边。《寰宇记》卷104绩溪县: 临溪石 “在县北三里,临溪岸。方圆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内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于石上绩而守之。每春花始布,花柳交映,多艳妆丽服,
即今广西武宣县东南三十里三里镇。清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后,向西进军,大败清军于此。
十六国前凉置,治所在今甘肃民乐县(红水堡)南三十里。辖境相当今甘肃民乐县和青海祁连县。北魏废。十六国前凉置,治今甘肃省张掖市南。辖境约相当今甘肃省张掖、祁连等市县。北魏废。
在今海南省琼海市南。《方舆纪要》 卷105琼州府乐会县: 猪母营 “在县西南。防守加略、中心等村生熟黎”。《清一统志·琼州府二》: 猪母营“乃纵横峒及定安思河光螺咽喉之所,明初置营防守”。
宋置,属建安县。即今福建建瓯市西南房村。《方舆纪要》 卷97建宁府: 黄孙寨在 “府西南九十里。《志》 云,即今房村上里也”。
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在瑷珲 (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南爱辉镇)。1913年改瑷珲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治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南爱辉镇。直隶瑷珲道。1913年降为
东汉改平恩侯国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南西呈孟乡。三国魏属广平郡。北齐天保七年(556)移治斥漳城(今曲周县东南)。隋复还治呈孟,属武安郡。唐属洺州。金废为镇。古县名。东汉改平恩侯国置,治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