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太白山

太白山

①即今吉林东南部之长白山。《魏书·勿吉国传》:“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罴狼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汙,行径山者,皆以物盛。”《新唐书·黑水靺鞨传》:“其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

②即今浙江鄞县东南与宁波市北仑区界上之太白山。《隋书·地理志》:会稽郡句章县“有太白山”。《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太白山“在鄞县东。其峰视四明诸山为最高,其上有龙池,云气蓊勃,生于水而不绝”。

③在今浙江嵊县西。《明史·地理志》嵊县:“西有太白山。”《舆地纪胜》、《方舆纪要》作“大白山”。

④俗称卧牛山。即今山东汶上县东北五十里水牛山。《清一统志·兖州府二》:太白山“在汶上县东五十里。《县志》:相传唐李白尝至其上, 因名。俗呼为牛山。其旁为云尾山。二山出云相接则雨”。

⑤在今河南淅川县东南。《明史·地理志》:淅川县:“东南有太白山。”《清一统志·南阳府》:太白山“峰峦高峻,下临丹水”。此山以似关中之太白而名。

⑥即陕西秦岭(南山)主峰,在今太白县东南。海拔3767米。峰险峭陡,常年积雪。山中有从关中通往四川的古栈道。《水经·渭水注》: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唐李白《蜀道难》:“两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岭。”

⑦即今甘肃庆阳县西太白梁。《方舆纪要》卷57庆阳府安化县“景山”条下:“又太白山在府北百五十里,黑水河发源于此。”


(1)古山名。(1)俗称牛山。在今山东省汶上县东。相传唐诗人李白尝至山上,因名。(2)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南。峰峦高峻,下临丹河。明以前为顺阳、淅川二县分界处。(3)即“白山”。(4)在今甘肃省文县南。山谷长年有霜雪,春夏不消,因此得名太白山。 (2)今山名。在陕西省眉县南部与太白、周至二县交界处。古称太乙山、太一山,魏晋始称今名。《水经注·渭水》:“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浩然。”故名。唐天宝八载(749年)开清水谷路,复置华阳县(今洋县北),“因凿太白山得玉册,更名真符县”(《新唐书·地理志》)。为秦岭主峰。最高点拔仙台(八仙台)海拔3767米,是陕西第一高峰。花岗岩山体,北坡断层陷落,最为陡峻。以峰顶为中心,发育典型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南北二坡太爷海等冰川湖成串分布。植被垂直分带显著,动植物和矿藏资源丰富。有红杉、连香等珍贵树种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为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和国内科学考察重要基地,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边城郡

    ①北魏侨置,属霍州。治所在今安徽六安市西南。《魏书·地形志》:霍州边城郡治麻步山。《清一统志·六安州》:“《州志》:麻埠镇在州西南九十里,即故麻步山也。”后废。②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边城县,

  • 若水

    ①即今雅砻江及与雅砻江合流后至云南巧家县的一段金沙江。为蜀地至云南西部必经之地。《史记·司马相如传》: 相如略定西夷,“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即此。②在今湖南会同县东。《方舆纪要》 卷82会

  • 普济桥

    在今浙江兰溪市北十五里女埠镇兰江之上。《方舆纪要》 卷93兰溪县: 普济桥 “在县西北女儿渡上。宋绍圣中维百舟以梁溪上,名普济桥,后更名望云。今桥废,仍以舟济”。

  • 龟塘

    又名奎塘、圭塘。在今河南长沙市东南。《宋史·食货志上》 载:“初,五代马氏于潭州东二十里, 因诸山之泉,筑堤潴水,号曰龟塘,灌田万顷。其后堤坏,岁旱, 民皆阻饥。(绍兴)七年,守臣吕颐浩始募民修复,以

  • 练潭镇

    即今安徽桐城县南六十里练潭乡。《方舆纪要》 卷26桐城县 “孔城镇” 条下: “又练潭镇在县南六十里。以近练潭为名。” 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设巡于此。

  • 不鲁思河

    又作不鲁失、不里郁思。元代称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间的一段金沙江为不鲁思河。《元一统志》丽江路:“考今沿革图志:本路出金。有江曰丽江,古谓丽水,白夷谓金沙江,磨些蛮谓漾波江,吐蕃谓犁

  • 隺山

    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马营乡东二里。《方舆纪要》卷18马营堡: 隺山 “在堡东二里。上多桧柏,一望森然。俗名东山”。

  • 铁翁城

    即镇江府内子城。在今江苏镇江市内。《方舆纪要》 卷25镇江府丹徒县 “京口” 条引 《城邑考》: “郡有子城,周六百三十步,即三国吴所筑,内外皆周甃以甓,号铁瓮城。晋郗鉴、王恭镇此,皆更为营缮。南唐末

  • 尉子桥

    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四十八里。《宋史·高宗纪》: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 (1161),金亮南侵,“金主亮入庐州,王权自昭关遁,金人追至尉子桥,破敌军,统制姚兴战死”。即此。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北。南宋绍兴三十一年

  • 崖口

    即三涂山,又名水门。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水之北。《水经·伊水注》: 伊水 “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又 《清一统志 ·河南府一》:三涂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