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奉国寺

奉国寺

初名咸熙寺。又名大佛寺、七佛寺。辽开泰九年 (1020) 建,在今辽宁义县城内东大街路北。明 《辽东志》 卷1义州: 奉国寺 “在钟楼东。一名七佛寺。佛宇高七丈,中有佛像七尊,高与殿称,中建石碑”。清康熙 《广宁县志》 卷2: 奉国寺在 “义州城内。殿高七丈,佛像七,高如之。一名七佛寺。辽开泰中建。元普颜可里美思公主施元宝千锭增修。明弘治中相继重修”。今寺除七佛殿 (大雄殿) 及七尊大佛为辽建外,六角钟亭、四角碑亭、中轴线上的无量殿、牌坊、山门以及西院两栋禅堂均为清代建筑。大雄殿内东西两侧立有金、元、明、清各代重修碑记十一通,是了解奉国寺历史的重要资料。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辽宁省义县城内东街路北。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金代改称奉国寺。因大殿内塑七尊大佛,故俗称大佛寺。大雄殿为寺内现存的辽代建筑,六角钟亭、四角碑亭、中轴线上的无量殿、牌坊、小山门以及西院两栋硬山式的禅堂均为清代续建。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北端,耸立在高阔的月台上,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高24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 1800 多平方米。殿内佛坛上的辽塑,自东向西为拘留孙、尸弃、毗婆尸、毗舍浮、拘那含牟尼、释迦牟尼佛像,结跏端坐在须弥座上。其中以正中的毗婆尸为最高,合座高达8.6米。其背后有明代重塑的倒座观音菩萨像一尊,保留着早期男像观音的风韵。大雄宝殿梁枋上辽代彩画,有飞天、牡丹花等,四面墙上有元、明两代画的十佛、八菩萨、十一面观音、十八面罗汉壁画,色调鲜明、华丽,艺术水平高超。殿内东西两侧立有金、元、明、清各代重修碑记11通,是了解寺史的重要资料。建国后多次修葺,1984年起又进行大规模修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 国 寺


猜你喜欢

  • 新夷县

    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平夷县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新会市西十五里。元熙中改属新会郡。隋开皇十年(590) 废入义宁县。古县名。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以平夷县改名,治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西。

  • 石壁山

    ①一名龙山。又名甘山。在今山西交城县西北。《方舆纪要》卷40交城县“锦屏山”条:“县西北二十里有石壁山,四围小山,相向如壁。”②一名文山。在今安徽旌德县北。《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石壁山“在旌德县北

  • 海驴岛

    在今山东荣成市东北渤海中。《寰宇记》 卷20文登县: “岛上多海驴,常以八九月于此岛上乳产。皮毛可长二分,其皮水不能润,可以御雨。”

  • 七盘关

    ①即玉垒关。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玉垒山下。《方舆纪要》卷67灌县:玉垒关“在县西玉垒山下。唐贞观初建,乃番人往来之冲也。亦曰七盘关”。《明史·地理志》 灌县:“玉垒山下有玉垒关,一名七盘关。”②明置,属

  • 张秋县

    1940年10月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由阳谷、寿张、东阿三县析置,治张秋(今山东阳谷县东南张秋镇)。1947年撤销,并入阳谷、寿张、东阿等县。旧县名。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阳谷县东部、寿张县东北部

  • 大苗里溪

    即今台湾省台东县南太麻里溪。《清史稿·地理志》 台东州:“大苗里溪”等“并在州东南,入于海”。

  • 易县

    ①秦置,属广阳郡。治所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十五里古贤村。西汉属涿郡。东汉属河间国。三国魏改名易城县,属河间郡。北魏复为易县,属高阳郡。移治今县西北三十五里。北齐天保七年 (556) 废入鄚县。②隋开皇十六

  • 平棘县

    西汉置,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赵县东南三里县前村。以平棘山为名。三国魏属赵国。北魏移治今赵县,为赵郡治。隋开皇十六年(596)为栾州治,大业初复为赵郡治。唐为赵州治。北宋为庆源府治。金为沃州治。元为赵

  • 爽坨

    即今河北丰南市东南五十里爽坨乡。清 《畿辅舆地全图》 丰润县: 爽坨镇在 “县东南九十里”。光绪 《丰润县志》 卷 1: 爽坨镇 “距城九十里”。

  • 伊通县

    1913年改伊通州置,属吉林省吉长道。治所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1929年直属吉林省。1988年改设伊通满族自治县。旧县名。1913年由伊通州改置,治伊通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