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化县
①南朝宋置,属郁林郡。治所当在今广西桂平、象州、武宣、来宾等县境。南齐以后废。
②南朝宋置,属新宁郡。当在今广东新兴县或高要市境。南朝梁以后废。
③唐置,为威州羁縻州治。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六十里。《旧唐书·地理志》 威州威化县:“契丹陷营州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为威化县,州治也。” 后废。
古县名。唐武德初以契丹内稽部落置,治燕支城(无考),后侨治营州城(今辽宁朝阳市)中,属营州。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移治幽州良乡县石窟堡(今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境)。五代晋废。
①南朝宋置,属郁林郡。治所当在今广西桂平、象州、武宣、来宾等县境。南齐以后废。
②南朝宋置,属新宁郡。当在今广东新兴县或高要市境。南朝梁以后废。
③唐置,为威州羁縻州治。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六十里。《旧唐书·地理志》 威州威化县:“契丹陷营州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为威化县,州治也。” 后废。
古县名。唐武德初以契丹内稽部落置,治燕支城(无考),后侨治营州城(今辽宁朝阳市)中,属营州。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移治幽州良乡县石窟堡(今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境)。五代晋废。
在今浙江宁波市东甬江河口处。《资治通鉴》: 东晋隆安四年 (400),孙恩起兵,“寇浃口,入馀姚,破上虞”,胡三省注: “浃口,在今明州定海县。”(浃jiá) 即浃江口。在今浙江省宁波市甬江河口。东晋
在今山西襄汾县南十五里柴庄附近。《元和志》卷12太平县:“子奇垒在县东三十里。后秦王姚兴遣弟义阳公平字子奇,与征虏将军狄伯支等步骑四万伐魏,攻平阳,陷之,遂据柴壁。魏军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败,将麾
清雍正三年 (1725)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共和县及青海湖南岸石乃亥一带。《清史稿·地理志》 南左翼后旗: “牧地在大通河南岸,青海正北。东至吉噶素台鄂兰布拉克,南至和洛海,西至布都克图乌兰和硕,
又名干沟。春秋楚地。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与城父集相近。《左传》:昭公六年(前536),“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干谿”。即此。
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苏轼诗集》卷1《夜泊牛口》诗云:“日落江雾生,系舟宿牛口。”《方舆纪要》卷70叙州府宜宾县“汶川驿”条下:“牛口水驿在府西北六十里。”在今湖北省秭归县西北。明、清设巡检司于此。
在今青海杂多县西北。为清代西藏拉萨至青海西宁驿站之一。乾隆 《卫藏通志》 卷4: 阿木达河 “四十里至哈拉河洛”。
(臺) ①在今湖北荆沙市江陵区东北。西汉刘向 《列女传》: “贞姜,齐侯女,楚昭王之夫人也。王出游,留夫人渐台之上而去。” 即此。②汉长安城的宫殿建筑。有二。(1) 汉未央宫渐台,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
即黑龙江。在今黑龙江省及俄罗斯境。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康熙三十年前,沿松花江而下三千里,俱设城郭,直至乌龙江而止。”何秋涛《朔方备乘》卷24引圣祖御制福陵功圣德碑:“北暨嫩江乌龙江,罔不臣服。”
①在今河北抚宁县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7卢龙县: 青山口 “桃林口东第四关口也”。为戍守要地。《明史·戚继光传》: 隆庆初,“寇入青山口,拒却之”。②在今河北内丘县西南二十五里。《资治通鉴》:唐光
①指汉长安城的西安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马家寨南二里。《三辅黄图》 卷1: “长安城南出第三门曰西安门,北对未央宫,一曰便门,即平门也。”②指汉长安城的章城门。为长安城西面南头第一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