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安徽省

安徽省

清康熙六年(1667)改江南左布政使置,寄治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市)。乾隆二十五年(1760)治所迁安庆府(今安徽安庆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及江苏洪泽湖以西、以南地区。1949年分置皖北、皖南两行署区。1952年4月撤销,并为安徽省。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


简称皖。在中国东部、华东腹地,跨长江、淮河流域。面积14万平方千米。人口 6410 万。辖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滁州、亳州、阜阳、宿州、六安、宣城、巢湖、池州17地级市和44市辖区、5县级市、56县。省人民政府驻合肥市。战国属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都钜阳,二十二年都寿春。秦分属泗水、九江和陈郡。西汉分属汝南、沛郡、丹阳、九江、庐江五郡和六安国。汉武帝设十三刺史部,淮北属豫州刺史部,淮南、江南属扬州刺史部。东汉豫州刺史治谯县,扬州刺史治历阳,改沛郡为沛国,并六安国于庐江郡,建安中分丹阳郡置新都郡,建安末分沛郡置谯郡。三国魏扬州治寿春,改九江郡为淮南郡,与庐江郡同属扬州;置安丰郡,与汝南、谯郡同属豫州。吴国于其境置庐江郡,与丹阳郡、新都郡同属扬州。西晋于淮北置汝阴郡和谯国、沛国及淮南安丰郡,属豫州;于沿江地置历阳郡,析丹阳郡置宣城郡,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悉属扬州。东晋南北朝间,长江、淮河南北成为战场,郡县迁废侨置不常。隋大业时,淮北属汝阴、谯、彭城等郡;淮南属淮南、钟离、庐江、历阳、同安、江都诸郡;江南属宣城、新安、丹阳等郡。唐以泗、宿、亳、颍四州属河南道;濠、滁、寿、庐、和、舒六州属淮南道;歙州属江南东道;宣、池二州属江南西道。北宋以颍州(北宋政和末升为顺昌府)属京西北路;亳、宿、泗、滁四州属淮南东路;寿、庐、和、舒、濠五州和无为军属淮南西路;宣、歙、池、太平四州及广德军属江南东路。元淮南、淮北诸路统属河南江北行省,江南诸路属江浙行省。明凤阳、庐州、安庆、池州、宁国、徽州六府及滁、和、广德三州直隶南京。清初改属江南省,顺治三年(1646年)改明末所设安庐巡抚为安徽巡抚,安徽之名始此,以巡抚驻所安庆府和所辖徽州府的首字为名;十八年设江南左布政使。康熙六年(1667年)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寄治于江苏江宁府。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府移驻安庆府。全省领安庆、庐州、凤阳、颍州、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八府,广德、滁州、和州、泗州、六安五直隶州及无为、寿、宿、亳四属州,51县。1912年撤销府州,直辖60县。1914年设安庆、芜湖、淮泗三道。1949年设皖北行署区,驻合肥;皖南行署区,驻芜湖。1952年8月两行署合并,重建安徽省,省人民政府驻合肥。其后省内行政区划多变。至2004年,行政区划始成今状。长江、淮河将省境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山地、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地五个地形区。北部为淮北平原;中部为江淮丘陵和皖西山地,皖西山地居大别山中部和东部。南部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地,长江居省境中部,形成窄长的沿江冲积平原,皖南山地以黄山为主脉,北接九华山,东南连浙赣山地。自北而南分属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淮河以北属南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7℃,1月平均气温-1~3℃,7月平均气温27~29℃。年平均降水量770~1700 毫米。1949年后在淮河支流史河和淠河上游建筑了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等大型水库,并修建了淠史杭水利枢纽工程;在长江支流青弋江上游建有陈村水库(即太平湖)等大型防洪、灌溉工程。农业发达,是全国重要农业省份之一,为全国粮、油、棉和茶叶的重要产区。淮北以小麦、大豆、薯类为主,江淮和沿江圩区以稻为主,沿江平原以棉花为主,皖南、皖西山区为林、茶生产基地,有屯绿、祁红、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多种名茶,还有香菇、木耳、笋干、猕猴桃、蚕茧和多种药材。萧砀黄泛区盛产酥梨、葡萄等水果。矿产有煤、铁、铜、岩盐、硫、矾、磷、金、铝土、锑、钼、石灰石、萤石、瓷土、大理石、蛇纹石等。解放前仅有煤炭、采矿、纺织、食品等工业。建国后工业迅速发展,已形成从采矿工业、原料工业到制造工业多部门、多行业的生产体系,有能源、冶金、建材、机械、化工、电子、纺织、轻工、食品等十五大类。淮南、淮北的煤田开发和大型电厂建设,已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马鞍山钢铁联合企业和铜陵有色金属工业,是中国重要冶金工业基地之一;合肥市的美菱、荣事达集团和滁州的扬子集团已成为中国家电制造业的骨干企业;并有宣纸、徽墨、歙砚、铁画、舒席等传统工艺品。京九、京沪、陇海、淮南、皖赣、宁芜、芜铜、宣杭、合九、符夹、商阜、青阜等铁路为省内外交通干线。公路通各市、县、镇、乡。合肥、屯溪有全天候大型民用机场,通往全国各大城市和香港。有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华阳等港口,为长江航道重要港口。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歙县、寿县、亳州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琅琊山等风景名胜区,以及合肥包公祠、逍遥津,芜湖广济寺,歙县许国石坊、棠樾牌坊群,凤阳明皇陵,亳州花戏楼,安庆迎江寺,和县龙潭洞猿人遗址、芍陂(安丰塘)和西递、宏村古村落。纪念地有新四军军部旧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陈独秀墓等。


猜你喜欢

  • 嵻㟍山

    一作康狼山。 在今甘肃临洮县北。 《晋书·乞伏乾归载记》: 东晋义熙四年 (408),“ (炽磐) 筑城于嵻㟍山以据之”。 《元和志》 卷39兰州五泉县: “康狼山,亦名热薄汗山,在县南

  • 遮山

    在今河南镇平县东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51镇平县: 遮山 “峦岫迢峣,沟涧深阻,遮隔前后,故名。《志》 云: 汉世祖初起义师,兵败,为王莽兵所追,此山遮隔,竟不能及,因曰遮山”。

  • 大坑口

    别名龙川。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十里,大鄣水西岸。元置坑口务,明初废。为龙川胡氏祖居地。明成化戊戌(1478)进士、户部尚书胡富,嘉靖戊戌(1538)进士、兵部尚书胡宗宪均为本村人。现存有“龙川胡氏宗祠”、

  • 香口河

    在今安徽东至县西南香口乡。《方舆纪要》卷27东流县: 香口河在 “县南六十里。源二: 一出彭泽山林港,一出陈仓源,交于三汊,激于麻姑,绕于查池,为香口河,以入江”。

  • 坡头镇

    即今河南济源市南四十里坡头镇。其下有渚,即古马渚。清乾隆 《济源县志》 卷2: “马渚,在坡头。”(1)在河南省济源市南部、黄河北岸。面积137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坡头,人口 3450

  • 砂巷

    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宋史·魏胜传》:南宋绍兴三十一年 (1161),金人以十万兵攻海州,“时 (李) 宝帅海舟水陆并进,抵城北砂巷,胜率众合宝军大破之,斩首不可计,堰水为之不流”。

  • 威虎岭

    亦作����岭。 在今吉林蛟河市东南、 敦化市西北界上,为张广才岭支脉。清光绪 《吉林通志》图: 东南有��7

  • 僚 (獠) 泽关

    明景泰七年 (1456) 置,属灌县。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水磨镇一带。《舆地纪胜》 卷151永康军: 僚泽,“ 《图经》 云: 青城县北一百三十里。或云: 诸葛亮迁群僚于青城山下,号为群僚”。《方舆纪要

  • 大理水

    亦名大力川、平水。在今陕西省北部,为无定河支流。源出靖边县东南,东流经子洲县南,至绥德县入无定河。《寰宇记》卷38绥洲废龙泉县:“长城,一在州西一十五里大力川。”《宋史·夏国传》:大中祥符三年(101

  • 营口厅

    清宣统元年 (1909) 析海城、盖平二县地置,属奉天省。治所即今辽宁营口市。1913年改为营口县。清同治五年(1866年)置,治今辽宁省营口市。属奉天府。宣统元年(1909年)升为直隶厅。19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