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峡山

峡山

①在今山东昌邑市南九十里,接安丘市界。《方舆纪要》 卷 36 昌邑县 “霍侯山” 条下:“又南五十里峡山,状如伏虎,俯临潍水,为邑之胜。”

②又名观峡、观亭山、中宿峡、飞来峡。在今广东清远市东北。《舆地纪胜》 卷89广州: 峡山 “在清远县东三十里。崇山峻峭,如擘太华,中通江流。广庆寺居峡山之中”。《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清远县: 峡山“县东三十里。一名中宿峡。崇山挺峙,中通江流。《旧记》: 黄帝二庶子,曰禺阳、曰禺号,南采阮俞之竹,为黄钟之管。今山上小竹,节间长九寸,圆径三分,疑此山即阮俞也。亦曰禺山,亦曰二禺。有两峰,穹窿对峙,东隘江流,故曰峡山。道家以为第十九福地,有和光洞,甚深窈。又有幖幡岭,在山顶”。

③在今广东德庆县西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101德庆州: 峡山 “高百丈,周九十里。南北岸对峙甚隘,江水中流。春夏多雨,则水竣急,舟不能行”。

④在今广西灌阳县北。《方舆纪要》 卷107灌阳县: 峡山在 “县北五里。夹江峙岸,高耸蔽日,形似三峡”。


猜你喜欢

  • 十一都司

    在今广东龙川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枫树坝镇西。明、清置巡司于此。《方舆纪要》卷103惠州府龙川县:十一都司“为县境水陆之冲,防守最切”。

  • 毕孟镇

    即今河北黄骅市西南三十二里毕孟乡。清置利民盐场于此。

  • 西柴里

    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城内。《资治通鉴》:东晋咸安二年(372)四月,“徙海西公于吴县西柴里,敕吴国内史刁彝防卫,又遣御史顾允监察之”。即此。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东晋咸安二年(372年)徙海西公司马奕于此。

  • 大房身

    即今吉林德惠县东北大房身镇。清宣统二年(1910)置德惠县于此。民国魏声龢《吉林地志》:“德惠县,土名大房身。”集镇名。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东北部,南、东、西三面临大连湾。属大连湾街道办事处。人口

  • 热河省

    1914年设热河特别区,1928年改为热河省。治所在承德县 (今河北承德市)。辖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1956年撤销,分别并入今河北、辽宁二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旧省名。192

  • 归徕州

    亦作归来州。北宋熙宁七年(1074)置羁縻州,属泸州。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宋史·林广传》:元丰间,讨乞弟“得其种落三万,进次归徕州”。后废。

  • 底桥镇

    一作砥桥镇。即今河北东光县东五十五里大单乡砥桥村。《清一统志·天津府》: 底桥镇 “在南皮县东南五十里”。

  • 磁湖镇

    北宋置,属大冶县。在今湖北黄石市西北。

  • 龙眼山

    在今陕西神木县东。《方舆纪要》卷5神木县:龙眼山“上有二穴,穿透如眼,因名”。

  • 恤品河

    又作苏滨水、速平江。即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北绥芬河。明 《寰宇通志》 卷116: 恤品河 “流经建州卫东南千五百里,入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