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崖门

崖门

即今广东新会市南崖门。在崖山与汤瓶嘴山间,形如门,故名。元 《宋季三朝政要》 卷6: “戊寅六月,祥兴帝迁于崖山。崖山在海中,两山相对,势颇宽广,中有一港,其口如门,可以藏舟。(张)世杰以为形胜之地,乃屯驻于此。”


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40千米处。为珠江出海口之一。山称崖山,口称崖门,又作厓门,海河交汇,奇石耸立。《广东新语》:“厓门,在新会南,与汤瓶山对峙,若天阙,故曰厓门。”为潭江和西江分支的出海口。口外为黄茅海,高栏列岛横亘其外。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追击南宋帝赵昺君臣至崖门一带,南宋军苦战兵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帝昺在御舟投海殉国。明代御史徐瑁为纪念南宋帝君臣,把奇石上原刻的“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凿去,改刻为“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现石上的“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为1962年诗人、戏剧家田汉所书。明弘治年间为纪念杨太后、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而修建大忠祠、全节庙(亦称慈元庙)、义士祠和杨太后陵墓等。明学者陈白沙亲自撰写《慈元庙碑》,记述其事。清时设千总驻守。1939年日本侵略军毁坏祠庙。建国后重建部分建筑。现遗址及碑刻等古迹尚存,并有文物陈列。


猜你喜欢

  • 绛郡

    ①西魏恭帝改南绛郡置,属建州。治所在绛县(今山西绛县南八里东南城村附近)。辖境相当今山西翼城、绛县等地。北周属绛州。隋开皇三年(583) 废。②隋大业三年 (607) 改绛州置,治所在正平县(今山西新

  • 大邑刘氏庄园

    在今四川大邑县东南安仁镇场口。为大地主刘文彩之公馆。初建于清。1928—1942年间进行扩建。分老公馆、新公馆,建筑面积2072平方米,房屋三百五十余间,四周高墙环绕。内有大厅、客厅、接待室、账房、雇

  • 斜滩镇

    即今福建寿宁县东南斜滩镇。明弘治中移渔溪巡司治此。在福建省寿宁县东南部、斜滩溪两岸。面积119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斜滩,人口2540。因河滩得名。1958年设金星公社,1959年改斜滩

  • 金陈国

    即金邻国。在今泰国曼谷湾西北岸之叻丕。《水经·河水注》 引竺枝 《扶南记》 曰: “林锡国在金陈国步道二千里。”

  • 杯山巡司

    南宋绍兴中置,在今江西新干县东南城上乡。寻废。明、清复置巡司于此。

  • 荥泽

    一作荧泽。又名荥波。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古荥镇北。春秋战国时尚与济水、黄河相通。《尚书·禹贡》: “荥波既猪。” 又 “道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水经·济水注》: “济水又东径荥泽北,故荥水

  • 湖心亭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中。明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 卷2: 湖心亭 “旧为湖心寺,鹄立湖中”。明弘治时寺毁,万历四年 (1576) 重建,始称湖心亭。今亭系1953年重修。

  • 洛好镇

    在今广西柳城县西南。《明史·地理志》柳城县: “西有洛好镇巡检司。”

  • 溹涫水

    即今桑干河。 《水经·㶟水注》: “㶟水又东北流,左会桑干水,县西北上下,洪原七轮,谓之桑干泉,即溹涫水。”

  • 鹿回 (迴) 头岭

    在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南。明正德《琼台志》 卷6崖州: 鹿回头岭 “在州 (治今崖城镇)东一百四十里海滨临川之南,状如鹿至海回头,海为所障。宋临川里土贼陈明甫据其地为宅基。昔人尝于此掘得所埋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