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郑渠和白渠的合称。《班固·西都赋》:“郑白之沃,衣食之源。” 郑渠为韩水工郑国为秦所凿; 白渠为汉赵中大夫白公所凿。
唐置,属安仁县。在今四川大邑县东南二十里。《资治通鉴》:唐中和二年(882),高仁厚讨邛州阡能,至双流县西,得降者,悉抚谕书其背为“归顺”字,“至延贡可归”。即此。
即协嘎尔。今西藏定日县驻地。《清一统志·西藏》 藏地诸城: 罗西噶尔城 “在日喀则城西南五百四十里”。又作协噶尔城。清康熙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定日县。
即今安徽巢湖市西南高林镇。清光绪《庐州府志》卷3巢县: 高林市在“县南六十里”。
①即今吉林东南部之长白山。《魏书·勿吉国传》:“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罴狼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汙,行径山者,皆以物盛。”《新唐书·黑水靺鞨传》:“其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
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58灵台县: 望儿原 “在废良原县东三十里”。
即今山西黎城县东南小东河。《水经·浊漳水注》: 黄须水 “出台壁西张讳岩下,……其水南流,径台壁西,又南入于漳”。
即今四川昭觉县东北竹核乡。民国常隆庆《雷马屏峨调查记》:竹核坝“宽约六里,长约十里,皆属稻田,海拔1900米,居民约千家”。“竹核”彝族意为有温泉之地方。在乡东南有竹核温泉。
在今广西灵川县东北。《明一统志》卷83桂林府:千秋峰“在灵川县东北。独立耸秀,俗呼为文笔峰”。《方舆纪要》卷107灵川县:千秋峰“下有峡,通大江,亦曰千秋峡。《志》云:千秋峡丛山列拥,亦名笔峡”。
东魏元象二年 (539) 置,属洛州。治所在河阴县 (今河南孟津县北)。隋开皇初废。东魏元象二年(539年)置,治河阴县(今河南孟津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孟津县一带。隋开皇初废。